1.自驾游到八宿怎么说朋友圈

2.古代典籍记录了哪些珍贵天象?

3.D6八宿到波密

4.京东大鼓罗成算卦歌词

八宿天气_八宿天气预报15天气预报一周

用现代的天文学知识说,在北纬36度这条线附近。北极星在北极的正上方(稍有偏斜)。站在北纬36度观察北极星,它高出北方地平线36度,相对稳定不动。以36度为半径在天体上划个圆圈,这就是可见的天空。在可见的天空里,因地球的转动,在不同的季节可观测到周天的恒星圈。这个恒星圈就是古人说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绕北极回环不停地转动,形成天体的一个座标,这个座标对今人的观察依然具有作用,它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极星就是古人说的北辰,人们认为它在中央不动,是天帝,有时称太乙、太一等。如果把它比作一个钟表的中心点,它的指针就是北斗七星。北斗中的天枢、天漩、天风、天权四星象一个勺子头,称斗魁或漩砚,玉衡、开阳、摇光三星象一个勺子把,称作斗柄。斗魁的前二星与北极在一条直线上不变,整个北斗星则是围着北极旋转。二十八宿犹如钟盘上的刻度,在天体这个大圆周上排开。东方七宿是角、亢、氏、房、心、尾、箕,象苍龙。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象龟蛇。西方七宿是奎、娄、胃、昂、毕、微参,象白虎。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象朱雀。斗柄是顺时针方向转,而按座标观察到的太阳月亮则是逆时针方向转。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这就是天体运行的一个大致轮廓...

既然楼主了解七十二侯图,想必也是知晓天文的人,所以详细的解析我就不多说了...

以下就是七十二侯物象所对应的星宿:(供你参考)

<震><巽> 东风解冻,雷山《小过卦》,危宿六度。

<艮><坎> 蛰虫始振,山水《蒙卦》,危宿四度。

<巽><震> 鱼上冰,风雷《益卦》,危宿八度。

<巽><艮> 獭祭鱼,风山《渐卦》,室宿十二度。

<坤><乾> 鸿雁来,地天《泰卦》,室宿五度。

<坎><乾> 草木萌动,地天《泰》。

<坎><乾> 桃始华,水天《需卦》,壁宿五度。

<泽><离> 仓庚鸣,泽雷《随卦》,壁宿五度。

<离><坤> 鹰化为鸠,火地《晋卦》,奎宿九度。

<震><坎> 乙鸟至,雷水《解卦》,奎宿八度半。

<震><乾> 雷乃发声,雷天《大壮卦》,娄宿二度。

<震><乾> 始电,雷天《大壮卦》。

<震><坤> 桐始华,雷地《豫卦》,娄宿十一度。

<乾><坎> 田鼠化为鴽,天水《讼卦》,胃宿五度。

<艮><乾> 虹始见,山风《蛊卦》,胃宿九度半。

<乾><离> 萍始生,泽火《革卦》,昂宿二度。

<泽><乾> 鸣鸠拂其羽,泽天《夬卦》,昂宿九度。

<泽><乾> 戴胜降于桑,泽天《夬卦》。

<离><艮> 蝼蝈鸣,火山《旅卦》,毕宿十一度。

<坤><坎> 蚯蚓出,地水《师卦》,毕宿五度。

<坎><坤> 王瓜生,水地《比卦》,觜宿一度。

<巽><乾> 苦莱秀,风天《小畜卦》,参宿六度。

<乾><乾> 靡,《乾卦》,参宿三度。

<乾><乾> 小暑至,《乾卦》。

<离><乾> 螳螂生,火天《大有卦》,井宿八度。

<巽><离> 鵙始鸣,风火《家人卦》,井宿十度。

<坎><巽> 反舌无声,水风《井卦》井宿二度。

<泽><艮> 鹿角解,泽山《咸卦》,井宿一十度。

<离><巽> 蜩始鸣,火风《鼎卦》,鬼宿三度。

<乾><巽> 半夏生,天风《姤卦》。

<巽><巽> 温风至,《巽卦》。

<震><离> 蟋蟀居壁,雷火《丰卦》,柳宿七度。

<巽><坎> 鹰始挚,风水《涣卦》,柳宿七度。

<乾><泽> 腐草化为萤,天泽《履卦》,星宿三度。

<乾><艮> 土润溽暑,天山《遁卦》,星宿四度。

<乾><艮> 大雨时行,天山《遁卦》。

<震><巽> 凉风至,雷风《常卦》,张宿十度。

<坎><泽> 白露降,水泽《节卦》,张宿九度。

<乾><离> 寒蝉鸣,天火《同人卦》,翼宿八度。

<艮><泽> 鹰乃祭鸟,山泽《损卦》,翼宿七度。

<乾><坤> 天地始肃,天地《否卦》,翼宿四度。

<巽><巽> 禾乃登,天地《否卦》。

<巽><巽> 鸿雁来,《巽卦》,轸宿四度。

<泽><坤> 乙鸟归,泽地《萃卦》,轸宿十度。

<巽><乾> 群鸟养羞,风天《大畜卦》,轸宿十五度半。

<艮><离> 雷乃收声,山火《贲卦》,角宿五度。

<坎><坤> 蛰虫坯户,风地《观卦》,角宿八度。

<巽><坤> 水始涸,风地《观卦》。

<震><泽> 鸿雁来宾,雷泽《归妹卦》,亢宿九度。

<乾><震> 雀入大水化为蛤,天雷《无妄卦》,氐宿七度。

<坤><离> 菊有黄花,地火《明夷卦》,氐宿九度。

<泽><坎> 豺乃祭兽,泽水《困卦》,房宿五度。

<艮><坤> 草木黄落,山地《剥卦》,心宿五度。

<艮><坤> 蛰虫咸俯,山地《剥卦》。

<艮><艮> 水始冰,《艮卦》,尾宿二度。

<坎><艮> 地始冻,水火《既济》卦,尾宿八度。

<离><震> 野鸡入水,化为蜃,火雷《噬嗑卦》尾宿七度。

<泽><巽> 虹藏不现,泽风《大过卦》,箕宿四度。

<坤><坤>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坤卦》箕宿六度。

<坤><坤> 闭塞而成冬,《坤卦》。

<艮><坤> 鹖鸟不鸣,《未济卦》,斗宿五度。

<坎><艮> 虎始交,水山《蹇卦》,斗宿五度。

<艮><震> 荔挺出,山雷《颐卦》,斗宿六度。

<巽><泽> 蚯蚓结,《中孚卦》,斗宿五度。

<乾><乾> 麋角解,山火《贲卦》,斗宿三度。

<坤><震> 水泉动,地雷《复卦》。

<坎><震> 雁北乡,水雷《屯卦》,牛宿三度。

<坤><艮> 鹊始巢,地山《谦卦》,牛宿四度。

<离><泽> 野鸡始雊,火泽《睽卦》,女宿十一度半。

<震><巽> 鸡始乳,地风《升卦》,虚宿七度。

<坤><泽> 鸷鸟厉疾,地泽《临卦》,虚宿三度二十五分半。

<坤><泽> 水泽腹坚,地泽《临卦》。

自驾游到八宿怎么说朋友圈

夜观天象是在观什么?

小时候听评书,一直对里面所说的“夜观天象”特别向往,一些有学问的人,不凭借任何特殊的设备,只是看看天上的星星,就可以预测出许多事情。也就由于此,对天文渐渐感兴趣起来,很想弄清楚他们到底在看些什么。

大家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星星,绝大部分都是恒星,恒星构成了星空的主体。所有恒星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运动规律也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对恒星观测的内容也比较少,神秘性也小,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计时,一是为其他天体提供位置参考。

关于计时,是看北斗星的斗柄,有这样四句话:“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星的斗柄仿佛一根巨大的指针,在天空转动,随时标示出当前的日期。对于有经验的观测者,只凭观测斗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断当前的节气。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一点似乎不值一提,不过在古代,历法系统没有这么发达,也没有这么准确,看星斗定时是有其作用的。

更有内容的观测,来自所谓“五星、七政”。“五星”即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七政”是在“五星” 的基础上增加太阳和月亮。对他们的观察,离不开对他们所在位置的描述。这就是恒星观测的第二部分内容。我们都听说过所谓的“二十八星宿”,所谓“宿”,就是指行星和日月暂时在此“住宿”的意思。由于恒星的相对位置不动,形成了一幅天空地图,“七政”们运行到哪里,可以用此来描述。这二十八宿,又分为四个大区:东方青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并且,每个星宿对应着不同的人间地理位置。二十八宿,是黄道星宿,与西方天文的黄道十二星座大致相对应,五星、七政的运行基本在其中,但行星有时会有比较大的张角,所以也会运行到其他星座中(古代称作星官)。

月亮是夜晚最显眼的天体,月相圆缺的变化直接和农历的日期对应。对月亮的观测,大约也有两个方面意义。一个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天气,一个是预测日月食。

从月亮来预测天气,有一些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一句古语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如果月亮周围出现光晕,就说明第二天刮大风的可能性很大。不知道诸葛亮借东风的当晚是否也有“月晕”的迹象。这多少还是能让人想象出一些原因的,比如出现光晕,可能意味着空中的水气含量比较大,也许和温度也有一些关系,也许是会有风雨出现。但还有一些,似乎更加神秘,比如《尚书·洪范》中提到过

:“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诗经·小雅》中也对此进行印证:“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都在说月亮运动到毕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金牛座的一部分)位置,则会有大雨出现。究竟是不是这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

预测日月食,是靠精细的计算月亮和太阳的运动位置和趋势,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自然就会发生日月食的现象。这只是普通的技术工作,古代有专门的天文官负责观察和计算。如果出现漏报和误报,都是重大失职。

内容最丰富的观察,是对“五星”——

水星也称为辰星。

金星也称为明星,又名太白,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也称为岁星。

火星也称为荧惑。

土星也称为镇星或填星。

这五颗星的运行规律又可以分为两类:水星和金星在太阳系中处于地球内侧,他们在地球上的视觉角度不会离开太阳太远。所以只能在黄昏或黎明出现。而其他三星,则可以出现在远离太阳的位置上。他们以相对难以计算的规律运行于不同的星宿,注意,每个星宿都对应着人间不同的地理位置。这种对应,称为“分野”,现在看来,多少有些牵强。比如:斗宿、牛宿对应地上的扬州;箕宿、尾宿对应地上的幽州;心宿、房宿、氐宿对应地上的豫州(战国时期的宋),等等。

而这五颗星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火星(荧惑)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战争和灾难,如果移动到心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天蝎座的一部分),就称为荧惑守心,被人认为是不祥之兆,尤其对于豫州地区来说,更加不祥。

《史记》中曾经记录战国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於相。”景公曰: “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火星侵入心宿,心是宋的分野。宋景公很担心。司星(专门负责观星的官员)子韦说:“把灾祸移给相国吧?”景公说:“相国是我的股肱。”“移给百姓?” 景公说:“百姓是为君之本。”“移给年岁?”景公说:“年岁不好,百姓就会困乏,我还给谁当君主啊!”司星子韦说:“您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话,上天会听到的,荧惑应该会移走的。”于是他们等了一阵,果然移了三度。

这个故事说明天象并非其决定性的作用,宋景公的仁德之心就改变了预定的天象灾害,天象随之改变,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

更为神奇的是,所有的行星,基本都按照同一个方向运动,但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从地球上看来,会出现“逆行”现象,即反方向运动。这更为古代观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除了刚才所说的分野对应,不同的星宿还有许多具体含义,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气冲牛斗。牛与斗就是天上的两个星宿。“牛宿六星,天之关梁,主牺牲事”;“南斗六星,天庙也,一曰天机”。这种对应的具体说法很多,相互矛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具体应用时,主观色彩还是很强的。

再举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例子: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用许攸之计去烧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当晚袁绍的谋士沮授,“仰观天象。忽见太白(金星)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惊曰:‘祸将至矣!’”虽然沮授从天象上看出了问题,但袁绍并不信任他,所以仍然失败了。太白(金星)如果逆行,一般象征灾祸。

其他观星的现象,还包括观察各种天文或者天气现象,而其中以客星、彗星、流星为主。

客星普遍认为就是现在所说的超新星。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这应该是有关客星最著名的记录了。这颗超新星爆发后达两年之久才变暗。《宋会要》中记载道:“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而彗星则比较有趣了,“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古人认为是灾难的征兆。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就提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对流星的观察,也有很多记录。《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关于流行雨的记录。古人很早就知道流星和陨石的关系,《史记》中有个有名的例子:“(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史记》在这里非常客观,很清楚地知道上面的字不是陨石带来的,而是有人故意刻上去的。

客星、彗星、流星,这些天文现象,由于出没无常,往往和人间的吉凶祸福关系不很密切,其观测的天文意义多于预测意义。

中国的史书往往有“天文志”这一部分,上面有许多观星和预测吉凶的记录。如果断然认为这些都是迷信,只怕也是不够客观的。因为日月五星都是运行在地球周围的质量巨大的天体,他们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很可能确实对地球上的生命有一些影响。而客星由于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彗星与流星的质量又非常小,所以对人类的影响似乎难以看到。这样看来,夜观天象多少还是有些科学道理的。

小时候听评书,一直对里面所说的“夜观天象”特别向往,一些有学问的人,不凭借任何特殊的设备,只是看看天上的星星,就可以预测出许多事情。也就由于此,对天文渐渐感兴趣起来,很想弄清楚他们到底在看些什么。

大家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星星,绝大部分都是恒星,恒星构成了星空的主体。所有恒星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运动规律也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对恒星观测的内容也比较少,神秘性也小,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计时,一是为其他天体提供位置参考。

关于计时,是看北斗星的斗柄,有这样四句话:“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星的斗柄仿佛一根巨大的指针,在天空转动,随时标示出当前的日期。对于有经验的观测者,只凭观测斗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断当前的节气。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一点似乎不值一提,不过在古代,历法系统没有这么发达,也没有这么准确,看星斗定时是有其作用的。

更有内容的观测,来自所谓“五星、七政”。“五星”即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七政”是在“五星” 的基础上增加太阳和月亮。对他们的观察,离不开对他们所在位置的描述。这就是恒星观测的第二部分内容。我们都听说过所谓的“二十八星宿”,所谓“宿”,就是指行星和日月暂时在此“住宿”的意思。由于恒星的相对位置不动,形成了一幅天空地图,“七政”们运行到哪里,可以用此来描述。这二十八宿,又分为四个大区:东方青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并且,每个星宿对应着不同的人间地理位置。二十八宿,是黄道星宿,与西方天文的黄道十二星座大致相对应,五星、七政的运行基本在其中,但行星有时会有比较大的张角,所以也会运行到其他星座中(古代称作星官)。

月亮是夜晚最显眼的天体,月相圆缺的变化直接和农历的日期对应。对月亮的观测,大约也有两个方面意义。一个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天气,一个是预测日月食。

从月亮来预测天气,有一些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一句古语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如果月亮周围出现光晕,就说明第二天刮大风的可能性很大。不知道诸葛亮借东风的当晚是否也有“月晕”的迹象。这多少还是能让人想象出一些原因的,比如出现光晕,可能意味着空中的水气含量比较大,也许和温度也有一些关系,也许是会有风雨出现。但还有一些,似乎更加神秘,比如《尚书·洪范》中提到过

:“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诗经·小雅》中也对此进行印证:“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都在说月亮运动到毕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金牛座的一部分)位置,则会有大雨出现。究竟是不是这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

预测日月食,是靠精细的计算月亮和太阳的运动位置和趋势,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自然就会发生日月食的现象。这只是普通的技术工作,古代有专门的天文官负责观察和计算。如果出现漏报和误报,都是重大失职。

内容最丰富的观察,是对“五星”——

水星也称为辰星。

金星也称为明星,又名太白,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也称为岁星。

火星也称为荧惑。

土星也称为镇星或填星。

这五颗星的运行规律又可以分为两类:水星和金星在太阳系中处于地球内侧,他们在地球上的视觉角度不会离开太阳太远。所以只能在黄昏或黎明出现。而其他三星,则可以出现在远离太阳的位置上。他们以相对难以计算的规律运行于不同的星宿,注意,每个星宿都对应着人间不同的地理位置。这种对应,称为“分野”,现在看来,多少有些牵强。比如:斗宿、牛宿对应地上的扬州;箕宿、尾宿对应地上的幽州;心宿、房宿、氐宿对应地上的豫州(战国时期的宋),等等。

而这五颗星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火星(荧惑)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战争和灾难,如果移动到心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天蝎座的一部分),就称为荧惑守心,被人认为是不祥之兆,尤其对于豫州地区来说,更加不祥。

《史记》中曾经记录战国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於相。”景公曰: “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火星侵入心宿,心是宋的分野。宋景公很担心。司星(专门负责观星的官员)子韦说:“把灾祸移给相国吧?”景公说:“相国是我的股肱。”“移给百姓?” 景公说:“百姓是为君之本。”“移给年岁?”景公说:“年岁不好,百姓就会困乏,我还给谁当君主啊!”司星子韦说:“您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话,上天会听到的,荧惑应该会移走的。”于是他们等了一阵,果然移了三度。

这个故事说明天象并非其决定性的作用,宋景公的仁德之心就改变了预定的天象灾害,天象随之改变,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

更为神奇的是,所有的行星,基本都按照同一个方向运动,但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从地球上看来,会出现“逆行”现象,即反方向运动。这更为古代观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除了刚才所说的分野对应,不同的星宿还有许多具体含义,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气冲牛斗。牛与斗就是天上的两个星宿。“牛宿六星,天之关梁,主牺牲事”;“南斗六星,天庙也,一曰天机”。这种对应的具体说法很多,相互矛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具体应用时,主观色彩还是很强的。

再举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例子: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用许攸之计去烧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当晚袁绍的谋士沮授,“仰观天象。忽见太白(金星)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惊曰:‘祸将至矣!’”虽然沮授从天象上看出了问题,但袁绍并不信任他,所以仍然失败了。太白(金星)如果逆行,一般象征灾祸。

其他观星的现象,还包括观察各种天文或者天气现象,而其中以客星、彗星、流星为主。

客星普遍认为就是现在所说的超新星。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这应该是有关客星最著名的记录了。这颗超新星爆发后达两年之久才变暗。《宋会要》中记载道:“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而彗星则比较有趣了,“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古人认为是灾难的征兆。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就提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对流星的观察,也有很多记录。《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关于流行雨的记录。古人很早就知道流星和陨石的关系,《史记》中有个有名的例子:“(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史记》在这里非常客观,很清楚地知道上面的字不是陨石带来的,而是有人故意刻上去的。

客星、彗星、流星,这些天文现象,由于出没无常,往往和人间的吉凶祸福关系不很密切,其观测的天文意义多于预测意义。

中国的史书往往有“天文志”这一部分,上面有许多观星和预测吉凶的记录。如果断然认为这些都是迷信,只怕也是不够客观的。因为日月五星都是运行在地球周围的质量巨大的天体,他们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很可能确实对地球上的生命有一些影响。而客星由于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彗星与流星的质量又非常小,所以对人类的影响似乎难以看到。这样看来,夜观天象多少还是有些科学道理的。

古代典籍记录了哪些珍贵天象?

自驾游的一天,从汕头开到东山岛,天气太晒,基本环岛开了一圈,第一次在海边开车啊太快乐了。

自驾游属于自助旅游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传统的集体参团旅游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自驾车旅游在选择对象、参与程序和体验自由等方面,给旅游者提供了伸缩自如的空间。

自驾游其本身具有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及选择性与季节性等内在特点,与传统的参团方式相比具有本身的特点和魅力。

自驾游简单地说就是自己驾驶汽车出游。2006年首届中国自驾游高峰论坛的定义:“自驾游是有组织、有计划,以自驾车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旅游形式。”自驾游的兴起,符合年轻一代的心理,他们不愿意受拘束,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心性的自由,而自驾游正恰恰填补了这种需求。

自驾车的字面含义为:驾车者为自己,车辆包括汽车,主要有轿车、越野车、房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等,以私有为主,也可以采用借用、租贷及其他方式;驾车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和随意性,最终决定权在于车主或出行团队。

可见,旅游是自驾车的活动内容之一,当自驾车作为旅游手段时会有以下变化,驾车者可以是车主或其同行者,驾车出行以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非工作、运输等原因;自驾车旅游带有私有出游性质,非公众旅游。

D6八宿到波密

天象是指古代对天空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泛称。包括太阳出没、行星运动、日月变化、彗星、流星、流星雨、陨星、日食、月食、激光、新星、超新星、月掩星、太阳黑子等。

我国古代天象记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尤其是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客星的记载,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在科学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者勤于观察、精于记录的工作作风。

我们的祖先极其重视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曾经安排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了解掌握人们和鸟兽生活情况,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相应事务。

尧推算岁时,制订历法,还创造性地提出设置“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传说中的尧时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史载尧生于公元前2214年,去世于公元前2097年,享年117岁。他为我国古代天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尧帝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就勤于观察天象,勤于记录。在长期的观察中,古人对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客星,以及天气气象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古代天文学遗产,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的天空,也感受到古代的天气气象。

黑子,在太阳表面表现为发黑的区域,由于物质的激烈运动,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达一个月以上,个别长达半年。这种现象,我们祖先也都精心观察,并且反映在记录上。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事,是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叙述。踆乌,也就是黑子的现象。

比《淮南子·精神训》的记载稍后的,还有《汉书·五行志》引西汉学者京房《易传》记载:“公元前43年4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这表明太阳边侧有黑子成倾斜形状,大小和弹丸差不多。

太阳黑子不但有存在时间,也有消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最初出现在太阳边缘的只是圆形黑点,随后逐渐增大,以致成为分裂开的两大黑子群,中间杂有无数小黑子。这种现象,也为古代观测者所注意到。

《宋史·天文志》记有:“1112年4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这一记载,就是属于极大黑子群的写照。

据统计,从汉代至明代的1600多年间,我国古籍中记载黑子的形状和消长过程为106次。

我国很早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记载:“613年7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

《史记·六国表》记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秦厉共公十年就是周贞定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这是哈雷彗星的又一次出现。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76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31次。

其中以《汉书·五行志》,也就是公元前12年的记载最详细。书中以生动而又简洁的语言,把气势雄壮的彗星运行路线、视行快慢以及出现时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其他的每次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也相当明晰精确,分见于历代天文志等史书。我国古代的彗星记事,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初步统计,从古代至1910年,记录不少于500次,这充分证明古人观测的辛勤。

我们祖先重视彗星,有些虽然不免于占卜,但是观测勤劳,记录不断,使后人得以查询。欧洲学者常常借助我国典籍来推算彗星的行径和周期,以探索它们的回归等问题。我国前人辛劳记录的功绩未可泯灭!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

据《宋书·天文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至北宋时期,沈括更发现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陨石,其“色如铁,重亦如之。”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省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有些星原来很暗弱,多数是人目所看不见的。但是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强几千至几百万倍,叫做“新星”;有的增强到一亿至几亿倍,叫做“超新星”。

以后慢慢减弱,在几年或10多年后才恢复原来亮度,好像是在星空做客似的,因此给以“客星”的名字。

在我国古代,彗星也偶尔列为客星;但是对客星记录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凡称“客星”的,绝大多数是指新星和超新星。

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新星的记载。见于典籍的系统记录是从汉代才开始的。《汉书·天文志》中就有:“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房就是二十八宿里面的房宿,相当于现在天蝎星座的头部。汉武帝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这是中外历史上都有记录的第一颗新星。

自殷代至1700年为止,我国共记录了大约90颗新星和超新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两年以后变暗。

1572年出现在仙后座的超新星,最亮的时候在当时的中午肉眼都可以看见。

《明实录》记载:

隆庆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客星见东北方,如弹丸……历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大如盏,光芒四出……十月以来,客星当日而见。

我国的这个记录,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我国历代古籍中还有天气、气象的记载。

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

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

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

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

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

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

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

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

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

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

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

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京东大鼓罗成算卦歌词

? 八宿到波密,200多公里,地图时间4小时,然而要经过然乌湖,米堆冰川,估计都是会消耗时间的地方。

出八宿,仍属于怒江流域,怒江的支流们在平原上肆意流淌,行程了一幅幅图画。由此带来的丰沛水草,也被勤劳的人们开出一片片田地。

一路平坦,然后神奇的看到了山口的牌子,这个山口温柔的出现,在这崇山峻岭之间显得十分另类嘛,海拔明明不低,怎么能没有急转和盘山就到了呢!

出门时候天气不佳,昏暗。草地上有个大湖,很害怕这就是然乌湖。。。还好不是,就是个普通积水海子。

离开八宿进入林芝境内,怒江也换成了帕隆藏布江,此刻的帕隆藏布江还是翠色的。

过了这个拐弯不远就有岔道s201与318交汇点,走201。去往湖边路上可以看到高山上的水流倾泻成高而细的瀑布。,不知道然乌湖水是否从此而来。

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两边应当有两座雪山,但被云彩遮住,只能依稀看到影子,看不到真容。比较奇怪的是,湖水混浊如泥汤。。。

湖边溜达着几头牛,还看见他们打架。草那么多,何苦呢!

湖边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玛尼堆,成为了湖边一景。

顺着201往湖深处走,云微微的飘开了一点,阳光洒了下来,湖水忽然变成五颜六色的。

s201与波密方向背道而驰,我们只好又掉头回来,这会儿又开始下雨,然乌湖半绿半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然乌湖浪出来,回到318上,经过然乌镇,就一路所见而言,这算是个不小的镇子了,有好几排楼房,但看起来依然很破旧,没停留,继续往前。

一路江水相伴,但已经是一条混浊的大江,万马奔腾着,一条江开出了百花齐放的缭乱感。

? 还不断有山上流下的清水荟聚进去。清黄分明啊。

这条溪水横过了道路,司机很开心的皮了一下。

? 经过了个检查站,难得的查了行驶本驾驶本,继续往前到米堆冰川。

? 米堆冰川是个收费的景点,50元。在游客中心二层吃了个简单自助,嗯,特别简单那种。然后买票开车进景区,游客中心和景点停车场还有7公里距离,景区内道路比较窄,错车很考验车技,最好能预先选好错车地点。看见不少二货一定要开到跟对面顶上,再因为不会错车到回来。

下车还得走,走过两边的摊位,到了马站,这里会分步行上山或骑马上山,路不一样,一定提前决定好,爬累了也不会有反悔的机会,比如我们。自己选的道,含泪也得走完。

遥望了几眼冰山,几次想掉头回去,高海拔爬山真的很考验体力气力和毅力。总有对面回来的人跟你说,不远了,但走好远还会遇到这样的人。我想这是一种好心的鼓励吧。

? 走到冰川观景台,果然还是跟远眺有差异的,下面有冰川积水融化形成的湖,以及没化完的冰面形成的湖。最震撼的是,云彩开了一角,让我们发现我们以为的冰川只是巍峨雪山下的一个开门人!雪山好像一个圈椅,似乎有大佬安坐其上,边上还有个看不清楚的小雪峰,像端茶仕立的帅仆从。

调皮了一下顺着土路滑到了湖边,看见山峰倒影。可惜雪山又隐回去了。

耗尽体力走上来的,要怎么才能走回去?答案是,想想路过的烧烤摊。为了牦牛肉串,加油!回去路上看到牛牛,唉,有点可怜啊!

肉串很好吃,就是小贵,2元只有一小条。生意很好。签子说明了一切。

回程多险阻,还有狗拦路。

今天最后一个景点要途经盔甲山,也叫宋东巴热神山,别看有个热字,但也是雪山呢。

活动一下酸痛的腿,深呼吸,出发。再一次走在了山与江之间。

过了又一个检查站,玉普检查站,然后遇到一动不动的堵车。过了一会儿,工程车和警车也过去了。听说是有泥石流把路冲了。预计清理三小时。。。。期间有自做聪明的车逆行从车龙身边超过,据说后来都被可爱的警察叔叔把本没收带回玉普站去了,至于司机和车怎么办,呵呵哒。

? 等了很久,终于通行了,又是一场加塞车与正常排队车之间的战斗。。。。

可见,不论旅途有多远,我们总得天黑到,可惜我的盔甲山了。。。。

1、京东大鼓《罗成算卦》歌词:

数九隆冬天气寒

二十八宿降临凡

白虎星罗成转人世啊

一杆银枪天下传哪

小罗成

他来到了大街四下看哪

有一座卦棚贴着对联

上联写心中有事来占卦

下联配祸到临头后悔难

横批道有四个大字啊

能断生死上边占哪

还写着

如有一字算不对呀

踢了我的卦棚倒找钱哪

罗成看罢心暗想

牛鼻子老道敢狂言

我请他给我算一算

先生你给我占一占哪

老道说生辰八字你讲全面

罗成说我是戌午年

闰五月

十五午时生育俺

老道说一五俩五我经常见哪

你把那五个时辰都占全哪

他五个五字都占全

那老道说

幼年的好事我不用算哪

七岁八岁你读书篇

九岁把武艺学到手

十岁文武你两双全

十一命运天造定啊

背着你的爹娘到外边哪

夜打登州你十二岁呀

救你的表兄理当然

十三你扬州去赶考

箭射金钱的武状元哪

十四你绿林访响马呀

交下了文武众魁元

你结拜弟兄有三十六

十五聚会在瓦岗山

十六你也卖过绒线

收下金娥女婵娟

十七你又保李渊呀

十八你才归真主哇

立下了功劳有万万千

算得罗成面带笑唉

先生你算卦呀赛过神仙唉

那罗成说

过去的事情不用算哪

把我的寿命占一占哪

老道说施主让我算寿命

又怕施主你把脸翻

那罗成说先生您把实话讲

不会翻脸找麻烦

老道说别人算的我不管

我算你寿命二十三哪

罗成当时就翻了脸哪

牛鼻子老道你敢狂言

徐茂公也曾给我算

他算我寿命七十三哪

咱俩无仇又无恨

为什么减寿五十年

你把道理讲一遍

要不然我叫你的卦棚底朝天哪

老道说

你有个表兄叫秦叔宝啊

武艺交换你暗藏奸

你有那五虎断门枪三路

有绝技你不传

准备着将来把脸翻

你诡计多端心不正啊

减去你寿命整十年啊

那程咬金是你结拜的盟兄长

你不该打他一顿拳

你打兄长犯下了罪

折去你寿命又十年哪

还有那二贤庄的单雄信

滴血淋盆拜金銮

琐五龙你监斩杀死了单雄信哪唉

折去你寿命又是十年

你妻子待你的恩情重啊

花言巧语你把她瞒哪

药酒杀妻你心肠狠

折去你寿命整十年

二主爷请你去赴宴

你醉酒在龙床去安眠

欺君之罪又折去十年哪

七十三减去五十岁呀

只能剩下这二十三

那罗成听罢心暗想

自己亏心有苍天

先生你能算就能破

寿命添上我多给钱哪

那老道说

施主请您回头看

这时节老道的卦棚在空中悬

你当我是何人等

徐茂公的师傅毕尘仙

罗成听罢明白了

老师下凡教育咱

罗成跪在溜平地

保佑罗门的小儿男

这罗成算卦一唱段哪

到后来他乱箭穿身染黄泉

因为他的心眼太偏

2、《罗成算卦》是中国曲艺名段,演出方式:男女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