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天气雷达站最新状况_南京天气雷达
1.魏鸣是谁
气象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是专门用于大气探测的雷达。气象雷达是用于警戒和预报中、小尺度天气的主要探测工具之一。气象卫星是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气象卫星是一种人造地球卫星,专门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
气象雷达真能定量估测降水吗?
在气象台发布的天气信息中,我们常能听到有关降水量的预报,例如“成都中北部未来两天降水量将超过100毫米”,“据预测,南京将有一场大暴雨,雨量将会达到130毫米左右”,等等。它们大多是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由计算机算出来的。
气象工作者还能利用“天气雷达”来定量估测降水。气象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在空气中遇到雨滴、冰晶、雪花等会发生散射,返回的电磁波被雷达天线所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气象学家根据回波图像可以了解到大气中降水的强度、分布和演变情况。
在雷达屏幕上,只能看到雷达回波的强度、分布、移动和演变情况,气象工作人员是怎样来估测降水的呢?一般情况下,雷达回波强度与降水强度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气象台站会收集和统计不同地区、降水类型、降水强度的雨滴谱,然后找到不同类型的降水的回波强度与其对应的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获取一组经验公式,用来定量估测降水。
近年来,气象雷达估测降水的技术也在不断翻新。而且,将设置在地面上的雷达组成网络,并利用以卫星为载体的雷达,就可实现大范围内的降水观测,可以弥补单点观测的不足。
多普勒气象雷达
气象卫星居然能预报农作物产量
天气预报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对庄稼收成也有重要的实际作用,农作物长势也可以由气象卫星来预报。
1988年9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后来,我国又相继成功发射了多颗极轨气象卫星和多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2008年5月7日,我国又发射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它的功能和技术更为先进。2017年9月25日,“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正式交付使用。
早在80年代初期,国内外科学家就已开始利用极轨气象卫星获得的数据对农作物生长进行动态监测。
农业气象工作人员根据卫星传感器收集到的地面资料,可以判识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计算出指数,利用数学统计模型,进而就能预报出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了。
气象卫星除了能监测天气、监测农作物以外,还能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分析鱼群活动情况,监测海雾、海冰、环境污染等。可见,气象卫星真是多才多艺呢。事实上,卫星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魏鸣是谁
1. 气候动力学研究
局部气候和气候变化模拟;
气候异常的动力学和可预报性;
大气-海洋-陆地相互作用;
ENSO动力学;
大气的季度波动;
东亚季风的年度和季度变化分析和模拟;
2.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研究
中尺度天气过程的观测、诊断和数值模拟研究;
华南对流和锋生;
云系对大尺度环境的影响;
四维数据同化;
边界层过程和中尺度系统的发展;
天气系统监测和信息发布的研究;
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处理和图形显示系统;
3. 全球变化研究
地球系统的理解和模式发展;
未来20-50年中国生态环境趋势的预报研究;
生态系统动力学以及它和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
4. 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
污染城市大气悬浮物描述;
酸雨的时空变化;
边界层结构和大气污染;
环境承受力和区域环境控制研究
5. 灾害预防研究
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灾害变化和灾害链;
灾害预报;
防灾、减灾措施; 建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南京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研究中心”和“自然灾害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近五年来,主持和承担了5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共获得科研经费9000余万元。其中,主持3项目2项、3项目课题9个、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主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其中,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在中尺度天气、边界层气象、大气环流与季风、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数值模拟、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及大气探测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创新并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已形成浓厚活跃的学术气氛,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研究、派出留学与进修、接收外国留学生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形式同国内外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
魏鸣
魏鸣,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班主任及研究生支部书记。
中文名:魏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
代表作品:从事雷达气象、大气遥感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
个人经历
1995.9.9-1998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博士研究生。1998年-2005年4月,在大气科学系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雷达气象、大气遥感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其间曾担任研究生班主任及研究生支部书记,于2001年4月至2002年11月应邀去美国作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分别在美国的Oklahoma大学气象系及Maryland大学气象系进行WSR-88D多普勒雷达资料及AMSU微波遥感资料的变分同化反演研究。
2005年4月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美合作遥感中心遥感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地球观测系统EOS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与反演,多普勒雷达的资料质量控制、风场反演与灾害天气预测理论研究。
研究方向
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质量控制、图像分析、风场反演及在中尺度模式中的应用,多种卫星遥感资料的大气地表信息提取、图像分析与参数反演,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的预报与预测理论研究。
教育经历
学历情况:1995年至1998年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获气象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8年毕业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教至2005年4月,从事雷达气象、大气遥感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其间于2001年4月至2002年11月在美国Oklahoma大学气象系及Maryland大学气象系作访问学者。2005年4月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中美合作遥感中心从事教学科研。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保真体系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机制模型与预报方法的拓广性研究”。
2、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长江三角洲雾害监测预警及灾情评估研究,承担子课题“基于多种气象卫星信息的雾与低云分离技术及综合监测预警方法及应用”。
3、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相控阵天气雷达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承担子课题“相控阵雷达与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精细结构探测能力对比”
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毫米波机载气象雷达云雨探测的资料处理与分析,承担子课题“机载气象雷达云雨探测的资料处理与分析”
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退速度模糊及风场反演研究
6、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项目:灾害性天气的大气遥感及多尺度信息的致灾机理研究
7、2010年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临近预报算法研究与灾害性天气预测
8、南京气象雷达开放实验室研究基金:多普勒雷达及多源信息短时临近预报方法研究
科研成果
1、运用矩阵理论与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研究相关的变分同化问题中权重因子的最优选取,以实现权因子与数值模式、观测资料的整体协调。
2、利用伴随方程理论与最优控制技术独立建立了若干反演单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的简化伴随模式,经双多普勒雷达资料检验,能有效逼近二维和三维风场。
3、基于数值分析理论,指出了单多普勒雷达VVP反演方法的病态矩阵问题,并探索了实
用可行的算法,使VVP方法能有效反演三维风场,明显改进了前人工作中垂直速度反
演的误差。
4、将雷达资料输入中小尺度模式作为初始场,进行暴雨系统三维结构的诊断分析与预报。
5、利用雷达、卫星资料与常规资料做暴雨及强对流天气的演化与结构研究,探索灾害性天气转折性预报的预测机理和方法。
6、利用MODIS资料研究边界层温湿结构,多普勒雷达资料研究晴空湍流回波特征。
7、雷达资料与闪电定位仪资料的相关分析,深入探讨强雷暴的演变机理。
8、大气能量结构分析与演化,地球转动参数影响副高和大气环流的机理研究。
9、多普勒雷达资料退速度模糊,开发了基于MFC的人机交互系统及自动退速度模糊方法。
10、利用FY2C/2D卫星资料作暴雨降水系统的临近预报产品开发与研究。
11、利用MODIS多通道阈值检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雾,研究分离云、雾的方法。
获奖情况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度同创森林基金一等奖(教师)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名师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