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时间去莫斯科、彼得格勒最好

2.二战时期德国的 曼施坦因与苏联的 朱可夫 谁的战略战术指挥艺术更高

3.哈尔科夫战役的第三次

4.关于契柯夫的一个问题

5.二战时期德国的 曼施坦因与苏联的 朱可夫 谁的战略战术指挥艺术更高?

6.熟悉二战德军军官的进

伦敦天气_哈尔科夫天气

李三万 摘要:二战战火波及到欧亚非三大洲,由欧洲西线、东线、北非、意大利、太平洋等多个战场组成,在这些战场中,为什么说欧洲东线的苏德战场是最恐怖的?苏德战场到底有多恐怖? 二战战火波及到欧亚非三大洲,由欧洲西线、东线、北非、意大利、太平洋等多个战场组成,在这些战场中,为什么说欧洲东线的苏德战场是最恐怖的?苏德战场到底有多恐怖? 要说二战中最恐怖的战场,苏德战场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苏军和德军战斗作风都很硬朗,加上战争规模又大,所以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这样就直接导致一线官兵出于复仇心理,出手都比较狠,于是就出现了战斗越来越激烈,伤亡越来越大的死循环。 那么,苏德战场到底有多恐怖? 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节点,之前是德国占优势,之后则是苏联占优势。四年的苏德战争,动辄就是参战兵力过百万,大炮论万,飞机、坦克论千的大会战。动不动都是集团军群的规模,师级旅级单位,在这张战争地图上,都是拱地雷的角色。一个集团军六、七个师上去,不到四小时就取得了胜利,但这支光荣的部队也必须撤下去休整,因为已经损失过半,还能战斗的部队加在一起不过一、两个师的实力! 先是德国人重兵集团闪电突击,后是苏联红军大纵深大迂回包围,伤亡都是几万几十万,俘虏也是几万几十万,勉强还算僵持阶段的1943年,德国坦克损失超过七千辆,相当于三十几个装甲师!不过这种损失,跟同一年损失了三万名成熟而有经验的军官比起来,毛都不是。德国人有着传统的刻板和自律,第三帝国时期还狂热的沉迷于纳粹思想,就在这种社会氛围当中,一贯视荣誉为生命的德国军官,都在不动声色的暗中用力,尽量讨好上级,以免自己被调往东线,尽量先调别人,把他们塞到东线去,指望有更多的人先去填那个无底洞,好尽量延迟自己被填进去的时间。 德国人打到斯大林格勒时,都还没有进行全国总动员,到1944年夏天,就被苏联红军大放血,以至于国内十六、七岁的少年,都开始全面征召入伍了,甚至十五岁的少年也已开始征召,好在被重新启用的古德里安,坚持把这批娃娃送到西线,否则战后德国,一代男人就要都死绝了! 而重镇哈尔科夫的第四次易手,是德军在东线崩溃的开始,标志着在主要作战方向上,苏军正式转入大规模反攻作战。1943年8月22日,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下令放弃哈尔科夫,同时致电,要么给他增加六个装甲师,要么允许全线后撤:「 ”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求得到自主指挥权!”。 在狼穴的看来,电文最后五个字最为刺眼,任何一名将军要求自主指挥权几乎跟叛变没什么区别的,是他最敏感最忌讳的名词,所以他亲自打电话给曼施坦因:「 ”不要取任何行动,我亲自过来!” 始终反对弃守哈尔科夫,更多是出自政治上的考量,他曾经在电文中恳请曼施坦因:「 ”这座城市的失陷将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我的陆军元帅先生,土耳其人的立场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状况,还有保加利亚人的态度,如果放弃哈尔科夫,我们就会在安卡拉(土耳其首都)和索非亚(保加利亚首都)大失脸面”,然而曼施坦因则完全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我宁愿失去一座城市,而不是一个集团军。 两人在文尼察相见,为了说服,曼施坦因特别邀请了几位前线的军长和师长参加会议,其目的是让小胡子真正了解东线的恐怖和德军的窘境。陆军元帅首先列举数字说明困难:南方集团军群在前面两个月的战斗中,共损失兵员13.3万人,但是只得到了3.3万人的补充,缺口是整整10万人。 曼施坦因继续汇报说,在两个主力集团军中,霍利特的第6集团军在前一阶段损失23830人,仅得到补充兵员3312名,部队缺额至少2万人。而第1装甲集团军损失27291人,仅得到补充兵6174名,部队缺额超过2.1万人。 重建的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战役曾遭全歼)遭受到更加恐怖的损失,步兵上将霍立特亲自向汇报:我的第29军还剩下8706名官兵,面对着69000名俄国人;第17军还有9174人,当面的俄国人有49500人;第4军还有13143人,面对着18000名敌人,算是情况最好的。 霍利特直言不讳:「 ”整个集团军的兵力只有31133人(差不多只是一个满编军的兵力),却要抵挡16.5万名俄国人,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情况差不多同样如此,我的元首,在敌人强大的压力下,凭借现有兵力是无法守住顿涅茨地区,就在昨天,俄军投入了165辆坦克发动进攻,而我手里只有7辆坦克和38辆突击炮”。 并不全然像宣传那样是个疯子,前线将领的情况汇报也是能听明白的,他只能喃喃自语:「 ”我去哪找援兵》”曼施坦因趁热打铁,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你要么给我援兵,要么批准我撤军,最终答应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几个师增援,条件是不许进一步后撤。 然而文尼察会议刚刚结束,苏军就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方向上发起猛烈进攻,克鲁格元帅的第2和第4集团军遭受沉重打击,战线多处被苏军突破,他亲自飞回狼穴报告,中央集团军群非但抽不出来哪怕一个师的部队,还应该增加预备队以维持阵线。结果就是,曼施坦因空欢喜一场,不得不下令撤退。 与此同时,苏联红军却在新解放的地区大肆征召男人入伍,斯大林的口号是:「 ”消灭南方集团军群,这是胜利的关键。”于是所有能够拿枪的人都被动员起来,只需要教会他们如何装如何射击就可以了,短短三周内,西南方面军就征召了8万人入伍。 比如第13集团军在刚解放地区要求所有16到60岁的男人必须参军,短时间就扩军3万人,部队兵员的充足性远超德军。 为了防止苏军在新解放地区这样动员人力和其他,德国人终于开始实施更加残酷和恐怖的「 ”焦土政策”,1943年9月7日,帝国元帅戈林签发命令:各集团军司令在撤退时必须带走一切食物和原材料,带走所有工业和制造设备,包括牛羊猪马在内的全部东西,更重要的是,要驱赶所有平民迁移到第聂伯河以西的德军控制区域内。显然,潜台词就是,拒不随军迁走的百姓会立即遭到枪杀。 所以情形就是,曼施坦因的部队撤退所经之处,所有的村庄都将空空如也,而为了延缓苏军推进,整个第聂伯河以东15到20公里的区域内将必须成为「 ”不毛之地”,炸毁或者烧毁每一间房屋,摧毁一切带不走的东西,从而使苏军找不到地方休息、没有吃的和喝的,没有遮风避雨的房屋,这就是法西斯德军在东线最恐怖政策的由来。 二战时期的东线,也就是苏德战场,是整个二战中盟军与轴心国军队兵力投入最多,人员伤亡最多的战场。 第一,苏德战场军人伤亡占了二战军人伤亡的绝大多数。在二战期间,全世界各参战国家中,军人死亡人数为1800多万人,苏联就接近900万人,而德国在苏德战场上死亡近500万人。也就是说,苏德战场上,双方只是军人的死亡总数就接近了1400万人,占了二战期间全部军人死亡的四分之三! 第二,大规模战役的频发地区。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战役基本都爆发于苏德战场,例如: 基辅会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该次战役苏联投入兵力85万人,德国投入兵力50万人,到9月中旬,德军实现了对基辅的合围后,开始逐步歼灭守卫的苏军,最终结果是苏联伤亡近20万人,被俘65万多人,德军伤亡3万多人。 莫斯科战役,德军先后投入兵力达190万人,苏联投入兵力125万人,双方一场战役就投入超过了300万军人。此战德军一路攻到了莫斯科,甚至到了能看到红场的地方。但由于天气原因,突降暴雪,德军装备大部分都不能用了,导致进攻被迟缓下来,苏军乘机发动反击,导致德军溃退。此战德军伤亡50多万人,苏军伤亡85万多人,双方一战伤亡达到了130多万人。 列宁格勒战役,此战德军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围困了列宁格勒近三年。期间列宁格勒多次断粮,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据统计在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列宁格勒的市民由于得不到粮食,饿死了60多万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此战德军动员了200万人参战,苏联动员了300万人参战。德军在1942年7月份就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市区,从而开始了漫长的,近半年的街头巷战。双方在每一个街道、每一栋房屋、每一个房间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如果你看过影片《兵临城下》,一定会为影片开始的场面所震撼。主角跟着大部队先是渡河去斯大林格勒,在过河的途中,德军的飞机不断地轰炸,一旦炸中了船只,船上的士兵就基本全部被炸死。即便如此,还是有大批的船只渡过了伏尔加河。 上岸后,他们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很多人都没有分到就上了前线去冲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后面的督战队在督战,一旦有人临阵逃跑就会被督战队枪毙。然而面对全副武装的德军,这些人冲上去基本都是送死的,在德军猛烈的火力下,冲上去的这群人很快就全部战死。主角也是躺在死人堆里才躲过了一劫。可见斯大林格勒在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战况是有多么地惨烈。 到了1943年1月份,苏军展开反攻,困守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投降,战役才宣告结束。此战德军伤亡达到了150万人,苏军伤亡达到了200万人。这一战双方投入兵力达到了500万人,伤亡350万人,是二战规模最大,也是伤亡最大的战役。 在1943年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败后,苏军开始了反攻,但是反攻过程中露出了破绽,被德军打了一场哈尔科夫反击战,这一战苏军伤亡45万多人,德军伤亡10万多人。 之后德军在1943年夏季发动了库尔斯克战役,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了进攻,此战德军投入兵力91万人,苏军投入兵力190多万人,双方共投入兵力达200万人,这次战役最终以德军进攻失败而结束,此战中德军损失50多万人,苏军损失80多万人,双方损失达到了130多万人。 1944年开始,苏联有地展开了十次突击,从年初到年底的一系列进攻行动中,消灭了160万德军,将德军赶出了苏联领土,苏联进攻的锋芒直至德国本土。 到了1945年最后的柏林战役,苏联投入了260多万人,德军也投入了近百万军队守卫柏林。经过20多天的激战,最终以苏军伤亡30多万人,德军伤亡40多万人,德军战败而告终,至此苏德战争画上了句号。 可以说,苏德战争是二战中投入最大,其战役规模也多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战况极为惨烈。在激烈的时候双方经常是整连、整团、整师地战死,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但是却牵制和消灭了绝大多数的德军,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什么时间去莫斯科、彼得格勒最好

最经典的战役是曼施坦因,也就是入侵法国

“曼斯坦因”是将德军主力放在法德交界的阿登森林山区,对法军造成突然袭击,而北方则负责吸引法军注意,最后形成合围之势。此方案风险极大,但效果却是最好,因此,德军才能在一个半月内让法国投降。

背景:

二战初在兼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瓜分了波兰后,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的出路,他最初确定的西线进攻日期为1939年11月12日,后来由于天气和部分将领反对的缘故而一再推迟,最后又被定为1940年1月17日。

1940年1月10日,即最终确定的开战日期的前一个星期,空军的一个少校联络官乘坐的飞机误入比利时并被迫降落。因此,德军少校身上所携带的进攻西欧大纲,也就很有可能已经落到了比利时人手里。消息传到柏林后,空军司令戈林暴跳如雷。相反,却异常冷静。开始,他想提前实施,立即出击。突然想起了前不久看过的“曼施坦因”。很快,伦斯德集团军群参谋长埃里希·曼施坦因得到了的接见。他让相信,他的将是陆地上可以夺取全面胜利的唯一途径,而其他的方案都为权宜之计。

以前制订的进攻西线的作战基本上依据了1914年德法战争的方案,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规定由位于北面的B集团军群(总司令弗雷多·冯·包克)担任主攻,从比利时中部突破后自北面包围盟军主力。而位于南面的伦斯德指挥的A集团军群,则将穿过阿登山脉的山林地带担任助攻。当时,无论是德军最高统帅部还是盟军最高统帅部,似乎都认为德军的进攻就只能有这样一种方案。原因是阿登山脉易守难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步兵尚且难以通过,眼下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就更不可能在此险地发起主攻了。

二战时期德国的 曼施坦因与苏联的 朱可夫 谁的战略战术指挥艺术更高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Moscow)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

自然地理: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大莫斯科(包括环城公路以内地区)面积900平方公里,包括绿化带共为172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亚高地(最高点253米)。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积雪期长达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长而天气阴暗。1月平均气温-10.2℃(最低-42℃),7月平均气温18.1℃(最高37℃)。全市绿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从飞机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下葱绿的树丛和清沏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洁干净。

历史概况: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始建于12世纪中期。

莫斯科市名来源于莫斯科河,关于莫斯科河的语源,说法有三: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莫斯科市作为居民点最早见诸史册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尔哥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13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14世纪俄国人以莫斯科为中心,集合周围力量进行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从而统一了俄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5世纪中期莫斯科已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纪初。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仍发挥着俄国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莫斯科后,这个城市在大火中焚毁,但很快又重新建设起来。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铁路。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莫斯科紧随彼得格勒之后,也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苏维埃和***中央委员会于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后改名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为苏联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

1960年,附近一些城镇纳入城市范围,组成大莫斯科区。1987年,莫斯科市政当局将每年9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城庆日,举行各类城庆活动。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教堂广场

行政区划和人口:1968年全市分为30个区(包括环城公路外的新兴城镇泽廖诺格勒),其中13个内城区的人口、面积均少于17个外城区。人口中俄罗斯人占89.2%,其余为犹太、乌克兰和鞑靼人。

从18年到1926年,莫斯科的人口从103.9万人增加到208万人。从1926年到1939年,莫斯科居民增加了2.2倍,达到460.9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莫斯科的人口继续增加,但速度有所缓慢。1959年为613.3万人,10年为719.4万人,19年为814.2万人,1995年为887.5万人,1989年为8.2万人。自1989年以后,莫斯科的人口开始呈下降趋势,1993年为871.7万人,19年为863.9万人,1998年为850万人,2000年为838. 9万人。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统计,常住人口为1000万,连同外来人口约为1200万。截至2002年12月,人口约850万。

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达29000人/平方公里。居民中女性占55%,比男性多77.4万人(16),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仅为2.5‰(16)。

生态环境:莫斯科生态保护良好,在环保问题上执法严格。19年俄罗斯全国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提出300多件刑事案,其中150件就是莫斯科立案的。一般大城市预算中生态保护费占百分之三,莫斯科达百分之五。早已实行汽油无铅化,但汽车尾气排放量已占污染汽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八,城市加强了汽车废气检测,禁止污染超标车上路,限制二手车进口和老汽车登记。由于历史原因,市中心区64万居民人均绿地仅9平方米,市决定市、区每年各拨款200万卢布,把6000个小公园改造为自然保护地,禁止在那里修建任何建筑物。1998年,莫斯科卢日科夫签发了在全市新辟8个自然保护区的决议,其中包括市东工厂区附近1200公顷伊兹迈洛沃森林松园、叶利钦总统等***居住区所在地克雷拉茨科耶丘陵和莫斯科大学所在地的麻雀山(前列宁山)。新辟的自然保护区加上原有的四片保护区,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200公顷,再加上全市星罗棋布的街心花园和公园,使绿地面积共达达2万4千公顷,约占全市面积40%,人均绿地30多平方米,成为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卢日科夫因此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最佳生态师”奖。

创建于1776年的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剧院

文化教育:莫斯科是全国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设施众多,包括1433所普通教育学校和84所高等学校。大学以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学生2.6万余)为最著名。列宁图书馆是世界第二大图书馆,藏书3570万册(1995年)。每年出版4万种图书,发行近3600种刊物。科研机构1000多所,科学工作者人数达20多万。除国家科学院外,还设有全国性的艺术、医学、教育和农业研究院。

市内有121个剧院。国家大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国家中央木偶剧院、莫斯科国家马戏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享有世界声誉。有110个**院、31个歌舞厅和72个文化宫。电视以4个频道播出。莫斯科广播电台以多种国内语言和60余种外语播出。出版34种报纸。市内有65座博物馆,美术馆中以国立普希金艺术博物馆、特雷塔雅科夫美术馆以及兵器馆(克里姆林宫内)、国立历史博物馆等较为著名。

体育设施有大型体育馆(座位在1500个以上)10个(19年),体育场96个(19年),其中奥林匹克综合运动场面积达11557平方米,1980年曾在此举办第22届奥运会。还有65个游泳池、290处足球场、1200个健身房赛车场4个和1600个蓝球排球场。

医疗设施包括193所医院和1000个诊所。

工商业: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纺织工业而著名,被誉为“花布城市”。以后先后成为苏联、俄罗斯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工业门类齐全,拥有两万多家工厂。以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为最重要,其他工业项目有汽车制造、化工、纺织、电子、航空、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纸、建筑、印刷等。机械制造、化工、食品加工、印刷工业很发达,市郊农业也很发达。

当地发电站以经管道从中亚、北高加索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输入的天然气为燃料。建有大型天然气库和环城管道。伏尔加河上的乌格利奇、雷宾斯克、高尔基、萨马拉、伏尔加格勒水电站经高压输电线向莫斯科供电。市东有热电站。

莫斯科也是独联体最大的商业中心,俄罗斯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业办事机构都设在这里。设有全国银行、保险机构总部、66家大百货公司,百货公司中以“儿童世界”、中央百货公司和国家百货公司为最大。

“地下的艺术殿堂”——莫斯科地铁伏龙芝站一角

交通运输:莫斯科交通发达,是全国铁路、公路、河运和航空的枢纽,电气化铁路和公路通向四面八方。

作为俄罗斯铁路系统的中心,莫斯科营运货物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10。该市有9个客运火车站,在离市区约50公里的修筑了全长550公里的大环形铁路。铁路通往圣彼得堡、基洛夫、基辅、弗拉迪沃斯克、哈尔科夫、顿巴斯、明斯克、华沙、柏林等国内外城市和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高加索、中亚、克里米亚、西伯利亚、波罗的海等地区。

地铁是莫斯科客运最大的交通工具,全市共有8条地铁线路,营运里程达212.5公里(1995年)。

莫斯科河流经市区,有3个河港。莫斯科运河的开凿,将莫斯科河与伏尔加河沟通,水上交通可达海上。伏尔加河-顿河运河通航后,莫斯科成为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及里海的“5海之港”,当地3个河港年货运量2900万吨。

莫斯科作为独联体航空网的中心,拥有4座机场,与大部分欧洲国家首都和纽约、蒙特利尔、东京等外国城市有直达航线,与个国家、122个城市有国际航运业务。市内交通较发达,地铁和公共汽车为主要工具,私人汽车在稳步增加。

市政规划:11年通过《莫斯科发展总规划》。城市布局严整,呈环形和放射状,从内向外分别为街道环、园林路环、大莫斯科环城铁路和莫斯科环城公路。每个环区的作用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反映了莫斯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克里姆林宫城堡处在全市中心,早期为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后成为苏联国家的象征。

全市共分八个区,高尔基大街是全市的主要干道,也是最繁华的大街。列宁大街宽50多米,加里宁大街是全市最现代化的大街。市区内花园、街心花园、文化休息公园、绿化园林带比比皆是。

一位少女在地铁站前读书候车

主要建筑和景点:莫斯科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布局严整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伸展。克里姆林宫是俄国历代沙皇的宫殿,气势雄伟,举世闻名,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原苏联***代表大会都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克里姆林宫城堡内有精美的教堂、宫殿、钟塔、塔楼,建筑气势雄伟,举世闻名。在克里姆林宫的中心教堂广场,有巍峨壮观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有凝重端装的报喜教堂,有容纳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历代帝王墓地的天使大教堂。克里姆林宫东侧是国家仪典中心——红场,红场内有列宁墓,南端有波克罗夫斯基教堂(1554-1560)。园林路环以内主要为机构和商业区,大部分国家机关和主要饭店、商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原经互会总部均建在此。园林路环和环城铁路之间多工厂、火车站和货场。

其他名胜有诺沃德维奇女隐修院教堂钟楼、前苏联科学院团驻地、列宁中央体育馆、乌克兰饭店和国立莫斯科大学。环城铁路以外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厂和住宅区。

雕塑是莫斯科市内别具风格的装饰,市内多处屹立着用青铜或大理石雕塑的塑像和纪念碑。全市有11个自然森林区,近百座公园,占地约2000公顷,市区内有街心花园800多个。

在莫斯科近郊有新圣母修道院、特罗伊察东正教大修道院、西蒙诺夫修道院等。城郊的新村银松林、希姆基、奥斯坦基诺等地翠林茂盛,清幽宜人。

哈尔科夫战役的第三次

一次是哈尔科夫反击战,一次是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主要不是补给跟不上,而是因为天气原因,还有德国统帅们的不断争论,以及的优柔寡断,导致贻误了战机,苏军在库建立了强大的防御,把原本的突击战,变成了攻坚战和消耗,在不断的消耗总兵力补给都比较弱的德军最终败下阵来,在这场战斗中除了兵力上的差距,对前线的干预使曼施坦因无法放手指挥也是一个方面。德军的指挥还是可圈可点的,苏军几乎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基本上是用大量反坦克炮与坦克和步兵死守工事来消耗德军(苏军反坦克炮兵牺牲比例是惊人的,苏军统帅毫无人性把他们当成炮灰),唯一一场对攻普罗霍罗夫卡村战斗,苏军狼狈不堪的败退,德军的胜利告终,但是德军损耗太大,没法扩大战果。

哈尔科夫反击战才是真正体现曼施坦因水平的战斗,他凭借斯大林格勒战后剩下的残兵败将,从苏军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动反击,在运动战中歼灭苏军好几个集团军,一举阻止了苏军的攻势,如果早点接受曼施坦因的建议,在斯大林格勒合围之前把军队撤出来交给曼施坦因指挥,说不定历史就改写了。

关于契柯夫的一个问题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间在围绕哈尔科夫对苏联红军的一系列攻势行动。德军的行动代号为顿涅茨克行动,而苏联红军则称为顿涅茨克及哈尔科夫行动,德军的反攻消灭了大约52个红军师及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当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后,苏联红军发动了更大规模攻势以打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其它单位。1943年1月2日,苏联红军发动星球行动,在1月至2月初间攻破德军防线和攻占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及库尔斯克。虽然苏联红军行动成功,但参战单位补给线过份延伸。第6集团军在2月2日投降后,苏联红军中央方面军转向西面及在2月25日向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及中央集团军动进攻。然而连续数月之作战令苏联红军损失惨重,有些单位只剩下1000至1500人,2月19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利用新到增援的武装党卫军及2个装甲军发动反攻。

虽然德国人战力下降,德意志国防军仍然侧击、包围及打败红军在哈尔科夫南面的装甲部队。但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在3月11日直接进攻该城,德军又攻占了别尔哥罗德,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导致了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虽然德军的进攻令苏联红军付出了大约70000人伤亡的代价,但由于在哈尔科夫的逐屋争夺战,令武装党卫军装甲军付出很大代价,德军到3月底共损失参战兵力的44%。 收复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及库尔斯克。由马基恩·波波夫指挥的一个苏联红军纵队,在4个坦克军领导下,突破德军防线、渡过顿涅茨克河及插入德军侧翼。这里是控制通往罗斯托夫道路的要冲和是南方集团军群及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指挥部的所在地。虽然阿道夫·下令坚守,曼斯坦因告知立即收复哈尔科夫没有利益,他将利用手上的5个装甲军攻击苏联红军过份延伸的侧翼,之后才收复哈尔科夫。

1943年2月,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向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的指挥下的苏联红军6个军团投降,他们被整编并增援第2坦克军团和第70军团。这几支部队被部署在德国南方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的接合部。他们参与哈尔科夫及顿巴斯攻势行动,这个攻势是为了包围消灭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渡过杰斯纳河及包围消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苏联红军原本在2月12至15日展开,但因部署问题而使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将行动推迟至2月25日。同时苏联红军第60集团军将德国第2集团军的第4装甲师逐出库尔斯克。而苏联红军第13集团军则攻击德国第2装甲集群的侧翼,这里是2个德国集团军的接合部,被罗科索夫斯基的攻势撕破。而苏联红军第14及第48集团军就攻击第2装甲集群的右翼,获得少许进展。罗科索夫斯基在1月25日展开进攻,突破德军防线及向南包围和切断德国第2集团军及第2装甲集群。但是德军意想不到的抵抗使苏联红军攻势进展迟缓,令罗科索夫斯基之攻势在左翼及中路只有少许进展。只是苏联红军第2坦克集团军沿攻势左翼突进160千米(99英里),攻入德军侧翼,但使自己的侧翼过份延伸100千米(62英里)。

当苏联红军延续其攻势时,由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4航空队能够重组及将每天平均飞行架次由1月时的250架次增至2月时的1000架次,令德军取得战略性的空中优势,2月20日。当苏联红军迫近扎波罗热时,德军开始反攻,即是德军的顿涅茨克行动。 从1943年1月13日至4月3日,大约500000名红军参与沃罗涅日–哈尔科夫攻势行动。当时大约有6100000名红军士兵在东部战线,另外有659000名伤兵。相比以下,德军共有大约2200000人在东部战线,另外有100000人被部署在挪威,结果于2月初苏联红军在人数上对德军形成了2对1的优势。但由于补给线过长及在此攻势中伤亡惨重,在曼斯坦因的反攻开始时,德军在数量上占有战略上的优势,包括在坦克的数量上—例如,曼施坦因有350辆坦克,在个别地区对苏联红军装甲部队形成7对1的优势。

德军参战兵力

在反攻开始时,曼施坦因可动用第4装甲集群包括第48装甲军及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和第1装甲集群包括第40及第57装甲军,第48装甲军由第6、第11及第17装甲师组成。而武装党卫军装甲军由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和第2帝国装甲师组成。2月初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兵力共大约20000人,在地理上第4装甲集群在苏联红军突出部的南面;而第1装甲军团在第4装甲军团以东,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在苏联红军突出部的北面,作为南方集团军的北翼。

相对下,德军共有70000人面对攻向顿河的苏联红军共210000人。德国防卫军处于劣势。尤其是德军从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连续作战数月。当时任命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马丁·鲍曼及汉斯·霍夫曼组成一个委员会以从不必要的工业中招募800000名新兵,但是这个招募的效用要到1943年5月后才能发挥出来。到时候德军的兵力将是战争开始以来最强的,达到950000人。

1943年开始时,德军装甲部队已遭受重大损失。很少装甲师能有超过100辆坦克,平均只有70~80辆坦克可以作战。大约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开始时,海因茨·古德里安被任命负责增强德军的装甲兵力。虽然他负出了很大努力,1个德军装甲师只有大约10000~11000人,低于正常的13000~17000人。到了6月,1个装甲师只能有100~130辆坦克。武装党卫军装甲师情况较佳,可拥有大约150辆坦克、一营自行火炮及一半可机动化的步兵和装甲掷弹兵—人数大约19000人。当时虽然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已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虎式坦克,大部份德军坦克仍以3号坦克和4号坦克居多。

第4装甲集群由赫尔曼·霍特上将指挥,第1装甲集群则由埃贝哈德·冯·马肯森上将率领。第6、第11及第17装甲师分别由瓦尔特·冯·霍纳多尔夫少将、赫尔曼·巴尔克少将及弗里多林·冯·森格尔·翁德·埃特林少将指挥。武装党卫军装甲军由保罗·豪塞尔中将指挥,他亦同时指挥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

苏联红军参战兵力

当苏联红军在1月底至2月初开始对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时,参战的部队包括布良斯克、沃罗涅日及西南方面军。它们分别由列伊捷尔、菲利普·戈利科夫及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指挥。他们的位置如下:戈利科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在南方集团军群的北面,沃罗涅日方面军面对库尔斯克,而西南方面军则面对敌军。中央方面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之间,用以扩大战果。这2个地方军要击破德国第2装甲集群。2个地方军的兵力共有大约500000人,其中大约346000人在德军反攻开始后参与防守哈尔科夫。

与德国人差不多,苏联红军很多师损耗严重。例如第40集团军的师平均只有3500~4000人,第69集团军的一些师只有1000~1500人。有些师只有20~50门迫击炮作火力支援,这种人力和装备的短缺令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要求增援超过19000名士兵及300辆坦克。但在1943年战役开始时只有16000人补充。当曼施坦因开始反攻时,沃罗涅日方面军损失了大量兵力,及前进过多但没有南面的西南方面军掩护其侧翼。 整个行动由1943年2月19日开始至3月15日。原本曼施坦因的分成3部份,第1部份是发动进攻以击溃过份延伸的进攻矛头,第2部是收复哈尔科夫,而最后是联同中央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击溃苏联红军—这最后阶段因苏联春季溶雪及中央集团军群不愿意参与而取消。

作为第4装甲集群进攻的屏障,同时霍利特战役集群则继续牵制突破德军战线的苏联红军。第1装甲集群被命令向北切断及消灭波波夫的机动部队。德军根据准确情报而掌握苏联红军的弱点,因而选择他们的进攻路线及在战略上获得人数上的优势。第1及第4装甲集群亦被命令攻击孤军深入的苏联红军第6集团军及近卫第1集团军。从2月20日至23日,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切断苏联红军第6集团军的侧翼,封锁通向第聂伯河的道路及成功在萨马拉河包围和消灭一部份苏联红军,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向东北前进,而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在2月22日向同一方向推进,这2个师成功的切断了苏联红军进攻部队的补给线。,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将在南面的第3坦克集团军及第69集团军转往受压的西南方面军,以阻止德军攻占克拉斯诺格勒地区。

苏联红军第3坦克集团军从哈尔科夫南方攻击德军,以阻止曼施坦因的攻势持续。联同第167及360步兵师、1营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及一部份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防卫苏联红军突出部的向西正面。但没有多大进展,由于补给不继,攻势变得疲弱。2在两翼获得进展,但在中路没有获得成功,在攻势开始后,对德军右翼的进攻因德军的顽强抵抗而受阻,同时在左翼过份延伸。

面对德军对西南方面军攻势的成功,包括包围了苏联红军第6集团军,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将第3坦克集团军转交西南方面军指挥。为了缩短交接时间,第3坦克集团军将2个狙击师交给苏联红军第69集团军,及从南面攻击武装党卫军装甲军。但是由于缺乏燃料及,最终第3骷髅装甲师突入第15坦克军战线与其它向北进攻的单位会合,将第15坦克军包围。第3坦克集团军辖下的另一支部队第12坦克军也因第3骷髅装甲师与第2帝国装甲师共同切断第3坦克集团军的补给线而陷入被动防守。只有少数人向北逃出包围圈重新组成防线。

波波夫的机动部队的苏联红军第6集团军在德军攻势初期被击溃,在苏联红军防线上造成很大空隙。鉴于苏联红军间缺乏合作各自为战,曼施坦因命令德军攻向哈尔科夫。由3月1日至5日,德国第4装甲集群包括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前进了80千米(50英里),距离哈尔科夫以南大约16千米(10英里)。3月6日,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在莫什河建立桥头堡,开辟了通往哈尔科夫的道路。曼施坦因的反攻成功迫使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停止进攻。德国第1装甲集群收复了顿内茨河的防线,曼施坦因开始消灭在顿内茨河以西的苏联红军部队。根据德国人的资料,德军的反攻令苏联红军估计阵亡23000人,损失了615辆坦克及352门火炮。

当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继续德国第2集团军的攻势时,第2集团军已因得到数个精锐师的增援而大为增强,而德军对哈尔科夫的进攻令他大为震惊。虽然面临春季融雪,当时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己重回战线及担任主攻,分割苏联红军第69集团军及第3坦克集团军的残部。,分割苏联第69集团军及第40集团军,再在9日转向东面而完成包围,虽然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第19狙击师及第186坦克旅前往阻击,德军的攻势仍然持续。

3月9日,苏联第40集团军向大德意志装甲掷哈尔科夫弹兵师发动反攻,以恢复与第3坦克集团军的通讯,,第4装甲集群命令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尽快收复哈尔科夫。司令保罗·豪塞尔命令3个武装党卫军装甲师立即进攻该城,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由西面、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及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从北和西北面实施掩护。虽然霍特命令豪塞尔走回原来及因守军顽抗而推迟一天,豪塞尔仍然照其进攻。而曼施坦因发出命令包围该城,但豪塞尔不遵照命令及继续以自己发起攻击。根据曼施坦因的资料集团军总部曾经数次干预以使武装党卫军装甲军由东方包围哈尔科夫,而不是正面攻进该城。

月11日早上,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向哈尔科夫北部发动两翼攻击3。第2装甲掷弹兵团从西北面进攻,分2纵队沿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铁路向哈尔科夫北部推进。其中第2营在铁路右侧,进攻市内北站区。由于遭遇顽强抵抗,故日落时只推进到北站月台。在铁路的另一边,第1营攻至亚历山大区,遇到一辆T-34型坦克领导的苏联红军反攻,因而被击退出城外。只在JU-87俯冲轰炸机和突击炮强大的空中及炮火支援下,德军步兵才能再度攻入市内。从城后的一次侧击令德军能在市内建立一个据点。同时,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掷弹兵团联同一个独立装甲单位实施进攻,攻下通往别尔哥罗德的公路,及击退了由哈尔科夫机场向其左翼发动之反攻。在击毁一些通过的T-34型坦克后,德军在北部近郊住宅区建立据点;在东北,另一些德军步兵、装甲车及突击炮尝试控制通往丘古耶夫的道路,这进攻深入哈尔科夫市内。但德军因缺乏燃料而要掘壕转取守势。

同一天,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向哈尔科夫西部发动攻击,当推进至市内Zalyutino区时,进攻为反坦克壕沟内配备反坦克炮的守军所阻止。经过一场血战后,苏联红军的反攻归于失败。该师的一支分遣队向南攻击及切断了通往梅勒伐的公路。大约下午3时,霍特—第4装甲军团指挥官—命令豪赛尔立即率领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与敌脱离接触,代之以部署切断守军撤退的退路;但是豪赛尔却从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派出一支分遣队以完成该任务,并通知霍特由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进行该任务风险很大。3月11日晚上至12日凌晨,一支德军突然驶过反坦克壕沟为进攻的装甲部队打开缺口,令该处守军大为震惊,这让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进至哈尔科夫主要火车站。至此是该师在市内推进之最远距离。霍特在3月12日凌晨1时15分重复他的命令,而豪赛尔却回复他在3月11日曾经回复过的答复。然而豪赛尔却尊重霍特第三次的尝试,率领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与敌脱离接触,利用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打开的通道向哈尔科夫北部推进及部署在该市东部。

向市中心推进。日落时,该师到达捷尔任斯基广场北面的两座大楼中间的位置。第2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在当天晚上与苏联狙击手及守军爆发激烈战斗后在付出巨大伤亡下,夺取广场。攻占后,该处被重新命名为警卫旗队广场。当晚,第2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在约亨·派佩尔上校指挥下与第2营在捷尔任斯基广场会合及向南推进,渡过哈尔科夫河及建立桥头堡,打开通向莫斯科公路的道路。与此同时,该师左翼到达通往沃尔昌斯克的公路和另一条前往丘古耶夫公路的交汇处,在此防守以阻止苏联红军的反攻。

翌日,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向南前往哈尔科夫河及派佩尔的桥头堡,以清除苏联红军在座大楼里的防守。为清除在市中心的守军,第1装甲掷弹兵旅利用通往沃尔昌斯克的公路再次进入市内,同时派佩尔的部队向南突破,与守军残余进行零星战斗及与师团左翼在通往沃尔昌斯克及丘古耶夫的公路交汇处会师。虽然大部份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已离开该城,一个独立的装甲掷弹兵旅仍留在该市西南消灭守军。该旅在日落时清除抵抗,该市三分之二已落入德军手中。

向市东部边缘前进。当天日落时,该市完全落入德国人手中。虽然该市已被宣布完全陷落,总结

德军的顿涅茨克行动令苏联红军损失了52个师,计70000~80000人。其中大约45200阵亡或失踪,另有41200人受伤。1943年4月至7月,苏联红军需要在这地区重建其部队及准备迎接德军重新发动之攻势,即库尔斯克战役。另,德军的伤亡数字更难统计,但可参考武装党卫军装甲军的伤亡数字。至3月27日,估计武装党卫军装甲军损失了44%的兵力,包括大约160名军官及4300名在役人员。

当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开攻入市内时,他们攻击市西南面的苏联红军,包括第17轻骑兵旅、第19狙击师及第25亲卫狙击师。虽然没什么用,不过红军仍曾不断尝试与第3坦克军团的残余重新建立连系。而苏联红军第40及第69军团在13日已经与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发生战斗且被分割。哈尔科夫战陷落后,苏联红军在顿涅茨克河的防线已经崩溃。但是,恶劣的天气及疲劳令曼施坦因的反攻被迫停止,虽然这位陆军元帅希望攻击在攻占哈尔科夫及别尔哥罗德时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

随同德军在哈尔科夫的胜利,面临两个选择:第一,“反击方式”是苏联红军必然重新发动的攻势及实行与在哈尔科夫相类似的行动-容许苏联红军攻入来、自己后撤、再反攻及包围敌人;第二,或是“先发制人的方式”,由南方集团军及中央集团军联合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大规模进攻;最终,选择了先发制人的方式,导致库尔斯克战役爆发。 尽管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一直苦恼不已,但为了扭转颓势,他力图先发制人,以库尔斯克为突破口,发起新的一轮攻势,歼灭苏联红军主力兵团,为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进一步东进创造条件。但是苏联红军已经掌握了德军的这一情报,在库尔斯克加强了兵力。德军面临又一个挑战。而且,德军原本在4月中旬开展攻势,可是直到5月都没有来得及发起进攻。而这时又传来了北非25万轴心国军队投降的消息。另外,苏联的生产能力由于大片领土的收复而得到提高。这些都迫使德军不得不加快调整的步伐。在另一方,苏联于5月中旬就对各部队下达了严防德军反击的命令。于是,著名的库尔斯克战役开始了。

苏联红军在取得了奥寥尔战役的胜利后乘胜追击,在南线展开了大反攻,此次战役代号“鲁缅夫”,目标直指被德军重新占领的哈尔科夫。哈尔科夫战役是库尔斯克会战中最后一役。通过这一役,苏联红军完全稳定了在南方的形势,为收复乌克兰创造了条件。 哈尔科夫战役以前,德军已经在库尔斯克、奥寥尔等地遭到失败,这无疑大大动摇了德军的军心。于是,德军统帅部把眼光放到了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一带。因为这里能够遏制苏联向乌克兰和顿巴斯进攻。德军非常清楚苏联南线反攻,哈尔科夫将是重要一战。因此他们在这个地区布置了大量的防御部队。德军在这里的防御体系由几个防御地带构成,防御阵地全纵深达90公里。哈尔科夫成为这一防御体系的中心。因为它是整个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地区德军防御的基础。德军在哈尔科夫以北构筑了5道有相当深度的防御地带,在北面掩护着通往哈尔科夫的道路。另外,在哈尔科夫城周围,德军还布置了两层环形围廓。防御整个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防线的是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其编成为18个装甲师和步兵师,总兵力为30万,另外还编有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600辆坦克和突击炮以及1000多架飞机。

苏联方面对于哈尔科夫战役的最初设想是:沃罗涅日方面军从别尔哥罗德西北地域向西南方向实施远程突击,力图切断德军从哈尔科夫向西和西南的退路;草原方面军向别尔哥罗德进攻,并攻占该城,而后立即由北向哈尔科夫发动进攻;切断德军向南的退路。

为了保证进攻的顺利,苏联红军为沃罗涅日方面军配辖了7个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它和草原方面军的总兵力达到了98万人、12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2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还有1300多架作战飞机。在兵力上,苏联红军相对于德军而言,具有压倒性优势。

苏联红军在哈尔科夫战役进行前夜,明智地利用远程航空兵飞机在突破的地段实施突击。在部队发起冲锋前两小时,空军第二集团军的轰炸机和攻击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再次对突破地段上的敌军支撑点进行了压制。而且在部队发起冲击前,两个空军集团军又有200多架飞机对主要防御地带内的目标实施了集中突击。另外,苏联红军的炮兵也参与了对德军阵地的打击活动。在这种压制活动的打击下,德军受到一定损失,因此在进攻开始的半个小时内,德军基本没有进行抵抗。个别炮兵准备开炮,立即被战场上空的苏联红军强击机发现并击毁。当日上午,沃罗涅日方面军占领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德军防御的整个战术纵深被突破。

在重整装备之后,德军也将大量空军力量投入到战斗中。德军轰炸机主要以小编队活动,重点打击苏联红军进攻的步兵和装甲力量。但是猛烈的苏联红军歼击机拦截使他们无法开展活动,因此德军方面空中力量对地面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支持。而苏联方面则大不一样。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坦克集团军在强有力的空中掩护下,很快就突破了德军防御,到当日夜里已经向前推进了26公里。草原方面军部队也突破了敌军防线,楔入7-9公里。

草原方面军完成第一个任务,收复了别尔哥罗德(由第53集团军完成,司令马纳加洛夫中将)。在稍作休整之后立即向哈尔科夫进发。为了援助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集团军,德军指挥部将本来预备调走抗击苏联红军在顿巴斯方向进攻的预备队从其他地段紧急调往哈尔科夫一带。但是,德军行动被苏联红军侦察机发现,苏联红军取果断行动,调来了大批强击机和轰炸机予以打击。其中,苏联红军南方面军第8集团军第一个投入对德军预备队的战斗中,其轰炸机在第一时间对德军调往哈尔科夫地区的机械化兵团发动了猛烈攻击。另外,空军第17、第5和第2集团军部队也相继参战。他们成功地偷袭了战场附近的许多铁路车站,并消灭了行进途中的许多军列和汽车纵队。

由于苏联陆军和空军的协同作战,德军的反突击一直不能成功。由于损失惨重,德军被迫退却。而苏联红军在前五天进攻比较顺利,沃罗涅日方面军第1坦克集团军在此期间突进100多公里。8月7日,苏联红军又攻克了德军防御纵深内的重要中心和交通枢纽博格杜霍夫市。而近卫第5坦克师也攻占了德军从西北方向掩护哈尔科夫的两个重要中心佐罗切夫和卡扎谢亚洛潘。这样,德军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8月11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也成功地在向西和西南方向扩大了突破口,并切断了哈尔科夫到波尔塔瓦的铁路(有资料显示破坏铁路的行动是苏联游击队所为),48小时内,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后方地域的铁路全部瘫痪。同时,苏联红军还在德军第8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司令霍特上将)之间向波尔塔瓦发起突击,这样就将德军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集团军拦腰切成两段。

德军为了粉碎苏联红军的突击,消除包围哈尔科夫的最大威胁,决定使用从顿巴斯调到哈尔科夫方向的基本兵力,对突入博格杜霍夫以南地区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反突击。德军在投入了3个装甲师的兵力之后,迫使苏联红军第1坦克集团军(司令卡图可夫中将)向北退却20公里,但是没有实现突破博格杜霍夫地区,进入苏联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集团后方的。17日,苏联红军反攻成功,该方向德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这时,德军又制定了从阿赫特尔卡地区由西北方向进攻博格杜霍夫,切断阿赫特尔卡以南的战线突出部,并由西北方向突入博格杜霍夫地域,粉碎沃罗涅日方面军突击军团的基本兵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军在阿赫特尔卡及其以西地区集结了“大日尔曼”机械化师和第19、第11、第7装甲师的基本兵力。同时,德军还把党卫军“骷髅”装甲师布置在科铁尔瓦以南地带,企图从难免突击进攻到科铁尔瓦地域的苏联红军后方。但是,沃罗涅日方面军成功的粉碎了德军的企图,德军全面转入防御。

在此期间,正面抗击德军反突击行动的部队主要是沃罗涅日方面军。8月18日,草原方面军又攻破了德军在哈尔科夫的防线。由此,苏联红军对敌构成了东、北、西三面合围的态势,德军迟滞苏联红军反攻的企图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指挥部认为再作抵抗已经毫无意义,而且如果再战下去,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后果。因此,22日,德军第8集团军放弃哈尔科夫撤退。但是,苏联军队立即派出空军第5集团军出动全部兵力进行阻截。8月21日至22日,苏联空军出动战机1300架次,击毁、击伤坦克多辆、汽车上百辆。

当日两个方面军向南和向西方向推进了140公里。苏联红军第69集团军(司令克留乔金少将)和第7近卫集团军(司令舒米洛夫中将)于当天进入城内。至此,苏联红军成功夺回得而复失得哈尔科夫,赢得了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德军15个师在此次战役中被击溃。此后,俄国人还企图沿铁路向波尔塔瓦挺进,但在哈尔科夫南部遇到了德军强有力的抵抗。 经过20天的鏖战,苏联红军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困兽犹斗般的德军。作为库尔斯克会战的最后一战,它为这场苏德战场的又一个转折点坚定地写下了句号。哈尔科夫一战之后,德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起新的反抗以阻止苏联红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的进攻战略彻底破产,被迫“在整个苏德战场完全转入战略防御”(华西列夫斯基语)。

哈尔科夫战役是苏联红军在拥有战略主动权和物质优势的情况下,按照预定主动实施的。这不同于苏德战争前期苏联红军被迫取的防御方式。苏联红军统帅部在掌握了德军企图之后准确地判断了德军的突击方向,取主动进攻的方式,一鼓作气,把哈尔科夫再次收回自己手里。

在进攻中,苏联红军尤其注重在数个方向对德军攻击的若干军团之间的战略协作,这就使得德军无法根据战场形势调整部队部署。这里尤其要提到苏联红军航空兵的作用,正是苏联红军航空兵部队在战役初期以及进攻进行时给予地面部队以极大的援助,间接促使了苏联红军战役的胜利。

二战时期德国的 曼施坦因与苏联的 朱可夫 谁的战略战术指挥艺术更高?

宝贝儿

奥莲卡,退休的八等文官普列米扬尼科夫的女儿,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房子前面的台阶上想心事。苍蝇飞来飞去,天气闷热。不过,等一会儿就黑了,一想到这,心里也就静下来了。黑色的雨云从东边压过来,股股潮气不时地从那边飘来。

“季沃利”露天游艺场的老板库金,站在院子当中,仰望天空。他就住在这个院子里,租了一间厢房。

“又要下啦!”他沮丧地说,“又要下雨啦!天天下雨,天天下个不停,简直是成心捣乱!逼得你上吊投河!要你倾家荡产!每天都要赔上一大笔钱啊!”他双手一拍,接着对奥莲卡说:

“您瞧瞧,奥莉加·谢苗诺芙娜,这就是我们过的日子。真想大哭一场!你工作尽力竭力,谋事费尽心机,夜里睡不着觉,挖空心思想怎样才能搞得好些,可是落个什么呢?一方面,观众都是些没有知识的人,粗人。我给他们演最出色的小歌剧、神话剧,请来了顶刮刮的歌唱家,可是他们果真要看这种戏吗?他们难道看得懂这种戏?他们要看低级粗俗的表演!他们只配看低级庸俗的东西!另一方面,你看看这天气;几乎每天晚上都下雨。自从5月10号开始就没完没了地下,接着,整个5月份和6月份都这么下,真是要命!观众不来,可租金我还得照付。演员的工资我能不给吗?”

第二天傍晚,乌云四合,库金狂笑着说:

“有什么了不起的?下吧!下得游艺场都淹了,把我也淹死得了吧!叫我永世不得翻身吧!让演员们到法院告我去好了!法院又能怎么样?干脆充军到西伯利亚去服苦役好了!干脆把我送上断头台好了!哈,哈,哈!”

第三天依然如此……

奥莲卡默默地、认真地听库金说这些话,有时候泪水夺眶而出。库金的不幸终于感动了她,她爱上他了。他又矮又瘦,脸色发黄,两鬓的头发向后梳,用细柔的男高音说话,他一说话便把嘴巴一撇,总是挂着一副灰心丧气的脸相,然而他终于在她心中唤起了真情。她总要爱一个什么人,她不能没有这种爱。从前,她爱自己亲爱的爸爸,现在爸爸病了,坐在黑洞洞的房间的一把扶手椅上,呼吸困难;她爱过她的姨妈,早先姨妈每两年从勃良斯克来一次;更早一些还是上初中时,她爱过她的法语老师。

奥莲卡,她是个文静、温厚、体贴人的姑娘。目光温柔,身体非常健康。看到她那丰腴绯红的面孔,那长着一颗黑痣的柔嫩白净的脖子,那听到什么开心事脸上就绽开的天真无邪的笑容,男人们都认为她的确是个好姑娘……流露出爱慕的表情,而女人们在谈话中间会情不自禁地抓住她的手,满怀喜悦的叫着:

“宝贝儿!”

她从出生那天起就住着的,并且在遗嘱里已写明归她名下的房子,座落在市郊的茨冈镇,离“季沃利”游艺场不远。每天晚上和夜间,她总能听到游艺场里的音乐声,鞭炮的噼啪声。她觉得这是库金在跟自己的命运搏斗,在向他的头号敌人——冷漠的观众发起攻击。她的心里乐融融的,睡意一丁点也没有了。清早他回家的时候,她在自己卧室里轻轻敲打小窗子,隔着窗帘只露出面孔和一个肩膀,朝他亲切地微笑……

库金向奥莲卡求婚,于是他们在教堂里举行了婚礼。等他仔细看清她那脖子和丰腴结实的肩的时候,双手一拍,说道:

“宝贝儿!”

他是幸福的,但是办婚事那天,白天到黑夜,雨落个不停,所以灰心失望的表情就一直没有离开他的脸。婚后他们生活美满。她坐在他的售票室里,照料着游艺场里的各种杂务:记帐啦,发放工资啦,她那绯红的面庞,妩媚可亲,天真烂漫,精神焕发的笑容,一忽儿出现在售票处的小窗口,一忽儿在后台,在饮食部。她常常对自己的朋友说,世界上最好的、最重要的、最不能缺少的东西,就是戏剧,只有戏剧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享受,也只有通过戏剧的陶冶,人们的精神才能得到升华。

“难道观众懂得这个吗?”她说道,“观众只要看下流的表演!昨天晚上我们上演《反浮士德》,包厢几乎全都空着,要是我和万涅奇卡演出低级庸俗的戏,那你睡吧,戏院准得满座。明天我和万涅奇卡打算上演《地狱里的奥菲欧》,请您赏光。”无论库金对于戏剧和演员有什么议论,她要鹦鹉学舌照学一遍。她跟他一样看不起观众,讨厌他们对艺术漠不关心和愚昧无知。她干预彩排,纠正演员的动作,监督乐师的行为,一旦本地报纸对演出戏剧有什么不好的报导,她先是大哭一场,然后到编辑部去辩解。

演员们都喜欢她,管她叫“我的万涅奇卡”或者“宝贝儿”;她也同情他们,借给他们为数不多的钱,如果偶尔有人骗了她,她只是暗自流泪罢了,从不跑去告诉丈夫。

冬季他们也过得很好。他们把城里的一座剧院包租下来,租了一个冬天,再把剧院短期转租给小俄罗斯的巡回演出团,或者魔术团,或者当地的业余演出团体。奥莲卡胖了,高高兴兴、容光焕发;而库金消瘦,脸色发黄,虽然整个冬季生意不算很差,但他还是抱怨亏损太大。夜里他咳嗽,于是她给他喝复盆子煮的水和椴花茶,用花露水给他擦身,用自己柔软的大披巾把他包得严严实实的。

“哎,我的宝贝,”她抿平他的头发,十分真挚地说,“你真是我的心肝宝贝!”

大斋期间,他到莫斯科去聘戏班子,可是奥莲卡,没有库金,睡不着觉了,一直坐在窗口仰望星空。在这段日子里,她总是自己比做老母鸡,那日子,就如同公鸡不在窝里,老母鸡也是整夜睡不着,惊慌不安似的。库金耽搁在莫斯科回不来,写信告诉她,要到复活节才能回家。每次信里都安排了几件有关“季沃利”的事。但是,在复活节前一星期的星期一,已经很晚了,突然传来恶的敲门声,有人像敲桶子似的:莲,莲,莲!睡眼惺松的女厨工光着脚,拍哒拍哒地踏着水洼子去开门。

“请开门!”有一个男人在门外用低沉嘶哑的声音说话,“您的电报!”

从前奥莲卡也收到过丈夫打来的电报,可是不知为什么,这封电报却叫她心里怦怦直跳,她双手哆嗦地拆开了电报,看到了下面的电文:

“伊万·彼得罗维奇今日聚逝死拟周二殡葬盼之复。”

“逝死”,还有那个莫名其妙的字眼“之”字,电报上就是这么写着的;落款的是轻歌剧团的导演。

“我的宝贝呀!”奥莲卡嚎啕大哭起来,“万涅奇卡我的好人哪!我亲爱的!我为什么要遇上你?我为什么要认识你又爱上你哟!你把你可怜的奥莲卡,可怜的苦命的奥莲卡撇给谁啊?……”

星期二库金安葬了,葬在莫斯科的瓦冈科沃公墓;星期三奥莲卡回到家,踏进自己的房间,一头扑到床上,放声痛哭,声音响得街上和隔壁院子里都听得见。

“宝贝儿!”女邻居们划着十字说,“宝贝儿,奥莉加·谢苗诺芙娜,亲爱的,太可怜了!”

3个月以后,有一天,奥莲卡做完弥撒回家,戴着重孝,凄凄切切。恰巧有个人也从教堂回家,和她同路并肩走,那是巴列依奇·普斯托瓦洛夫。他头戴草帽,身穿白坎肩,坎肩上系着一条金表链,不像买卖人,看上去倒更像地主。

“在劫难逃啊,奥莉加· 谢苗诺芙娜,”他庄重地说道,声音中含着同情,“我们的亲人中如果有谁去世了,那就是上帝的旨意,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当节制自己,这都是命啊!”

他陪奥莲卡走到院门口,说了声再见就继续往前走了。从此以后,他那庄重的声音整天在她耳旁缭绕,一闭眼他那把黑胡子就会在眼前出现。她已经爱上了他。看来她也给他留下了好印象,因为事后不久,有一位她不太熟的老婆婆到她家来喝咖啡,刚在桌旁坐下,马上谈起普斯托瓦洛夫来,说他人好,稳重,姑娘都盯着嫁给他。3天之后,普斯托瓦洛夫亲自登门造访;他只坐了一会儿,大约是10分钟吧,话讲得也不多,但是,奥莲卡已经爱上他了,爱得如此之深,以致于坐卧不安,整夜睡不着觉,好像打摆子,第二天一大早,她打发人去请那位老太婆来。她的婚事很快谈妥,紧接着就结了婚。

普斯托瓦洛夫和奥莲卡婚后生活过得美满。通常他在木材行呆到吃午饭,饭后出外办生意上的事,下午奥莲卡就接替他坐在帐房里,记帐,发货,一直到傍晚。

“如今木材涨价,每年要涨百分之二十,”她对顾客和老朋友们说,“真想不到!早先我们经营本地木材,如今,瓦西奇卡每年得上莫吉廖夫省去购木材了。运费太高啊!”她出于惊惧,用双手捂上脸说道,“运费太高啊!”

她觉得自己做木材生意似乎已经很久很久了,她觉得生活当中最重要、最必不可少的东西似乎就是木材:方木、圆木、薄板、铺板、杂木、板条、厚板、板皮等等的字眼儿,她听起来倍感亲切。夜里她睡下后,梦见的也是木板和薄板堆积如山,一队队长得望不见尽头的运货马车拉着木材运向城外远处;她还梦见那些12俄尺长、5俄寸宽的原木竖起来,像士兵打仗似的向木材行进军,圆木、方木、板条互相碰撞,发出了干木料的轰响声,全部摔倒在地上,又都竖立起来,重重叠叠;奥莲卡在梦中惊叫,普斯托洛夫温存地对她说:

“奥莲卡,亲爱的,你怎么啦?划个十字吧!”

丈夫怎么想,她也就怎么想。夫唱妇随。倘若他认为房间里太热,或者现在生意清淡,那末,她也认为是这样。她的丈夫不喜欢任何活动,连过节也呆在家里,她也就足不出户。“您怎么整天整天地要么呆在家里,要么呆在帐房间里?”熟人们说,“宝贝儿,您也该去看看戏,看看马戏杂技。”

“我和瓦西奇卡哪有闲工夫去看戏,”她郑重其事地回答道,“我们是干活的人,我们顾不上那些闲事。再说,看戏有什么好处?”

每逢星期六普斯托瓦洛夫和她一道去做晚祷,节日去做早弥撒。他们从教堂出来,肩并肩走回家,那样子亲切感人,浑身幽香,她的绸衣裳发出悦耳的声音;在家里他们喝茶,吃奶油面包和各种果子酱,吃馅饼。每天中午,那甜菜汤、炸羊肉、烤鸭,遇到斋戒日那鱼,香喷喷的味道散发到院子里和门外大路上,使路过他家门口的人无不馋涎欲滴。帐房里茶炊总是烧开着,他们请顾客喝茶,吃面包圈。两口子两个礼拜上一次澡堂,洗完澡肩并肩走回家,红光满面。

“没说的,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好,”奥莲卡对熟人们说,“感谢上帝,愿上帝让每个人都能像我和瓦西奇卡这样过上好日子。”

每当普斯托瓦洛夫到莫吉廖夫省去购木材,她就心烦意乱,夜不成寐,掉眼泪。一个年轻人在团队里当兽医,名叫斯米尔宁,租她家的厢房住,晚上有时到她那里坐坐。他们谈天,玩牌,这就给她解了闷。谈的最有趣的是他家里的事:他结过婚,有一个儿子,但是跟老婆离婚了,因为她对他不忠实,现在他还在怨恨她,每个月寄40卢布给她作儿子的赡养费。奥莲卡一边听,一边摇头叹息,她可怜他。

“哎,愿上帝保佑您,”她在他告别时说,拿着蜡烛送他到楼梯口,“谢谢您来陪我解闷,圣母玛利亚赐您健康……”

她完全学着她丈夫,表现得既庄重又理智;兽医已经下楼走出门外,她还把他喊住,对他说:

“符拉基米尔·普拉托纳奇,您还是跟您妻子和好了吧,就看在您儿子份上原谅她吧!……您的儿子,他恐怕全都明白的。”

普斯托瓦洛夫一回来,她就把兽医和他不幸的家庭生活情况悄悄地告诉了丈夫,两个人都摇头叹气;他们谈到那个男孩子,说他大概是惦念他父亲,后来,由于某种思想奇怪地涌上来,两口子都跪到圣像前磕头,祈求上帝赐给他们孩子。

就这样,普斯托瓦洛夫妇俩相亲相爱、融洽和睦地度过了6年。不料,有一年冬天,瓦西里·安德列依奇在木材行喝了许多热茶,没戴帽子就出去发付木材,得了重感冒,病倒了。

请来最好的医生给他医治,但病魔还是要了他的命,他卧病4个月之后就死了。奥莲卡又守寡了。

“我的亲人哪,你要我今后可怎么活!”她安葬了丈夫,大放悲声,“没有了你,叫我以后怎么活下去,叫我这个苦命人怎么办哪?好心的人哪,可怜可怜我这孤苦零丁的人吧……”

她穿黑衣裳,缀着白纱,不戴帽子和手套,除了去教堂或者上丈夫的坟,轻易不出门,像修女似的呆在家里。6个月以后,她才摘掉白纱,才打开了百叶窗。人们有时候可以看到她大清早带上女厨子到市场上去购食品。至于她现在是怎么过日子的?家里情况如何?那只能凭猜测了。他们有的亲眼目睹:比如说他们看见她在自家的小花园里和兽医一道喝茶,他给她念报听;也有道听途说:比如听见她在邮局里遇见一位她认识的太太时说道:

“我们城里没有正规的兽医防疫,因此发病的很多,你不时就可以听到,有的因为喝牛奶得了病。有的人被牛马传染得了病。其实呢,牲口的健康跟人的健康一样,也得要有人关心。”

她不断重复兽医的见解如何如何。如今她的一切见解都跟兽医的一致了。显然,她需要爱,没有爱,她连一年也过不下去,于是她在自家的厢房里找到了新的幸福。这种事情要是在别人身上会受到谴责,但对奥莲卡却没有人说三道四,在她的生活中这一切是可以谅解的。她和兽医的关系虽然并没有对外人说,然而他们瞒不住,因为奥莲卡不会保守秘密。每逢有客人,有他团里的同事来串门,她一边给他们倒茶,张罗晚饭,一边谈起牛瘟,家禽结核病,城里的屠宰场,等等……这可把他窘得无地自容。等客人一走,他抓住她的手怒气冲冲地责备道:

“我早就求过你,请你不要讲那些你一窍不通的事情!我们兽医在一起谈话的时候,请你别插嘴。这简直叫人厌烦!”

她惊愕地、甚至有点害怕地瞅着他问道:

“伏洛杰奇卡,那叫我讲些什么呢?”

她满眼泪水,拥抱他,求他不要发脾气,两个人又和好了。

然而,这种幸福没有维持多久,兽医跟随团队开拔了,永远离开了,因为团队调防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大概到西伯利亚去吧。奥莲卡 孑然一身了。

现在奥莲卡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人了。父亲早已去世,他的缺了一条椅腿的扶手椅扔在顶楼上,积满尘土。她消瘦,也失去了美丽的模样,街上碰见的人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打量她,也不对她微笑了。显然,锦绣年华已经过去,成了往事,而现在面临的是过一种新的生活,一个吉凶未测、前景渺茫的生活。傍晚,奥莲卡坐在房前的小台阶上,虽然“季沃利”乐队的演奏声,鞭炮的噼啪声,声声入耳,但是她已经无动于衷。她漠然地瞅着自己空荡荡的房子,她什么都不想,也没有任何打算,待到夜幕降临,就上床睡觉。况且,梦见的还是自家空荡荡的院子。吃喝对于她来说似乎只是为了维持生存而已。

最糟糕的是她已经失去独立思维的能力。她虽然看见自己周围的东西,明白周围发生的一切,可就是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没有任何见解才是最可怕的事!比如说吧,看到一个瓶子,或者看到下雨了,或者看到一个农民赶大车经过……都看到眼里啦,可是这瓶子,下雨,农民是怎么一会事?事出有因吧!她可说不上来,即使给1000卢布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库金和普斯托瓦洛夫在世的时候,以及后来跟兽医同居的日子里,奥莲卡对任何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不管什么事都说得出自己的看法。现在她的脑海里没有思维活动,就跟她家那个院子一样空荡荡。生活竟是这么可怕,这么苦,就好像嘴里吃了黄莲。

城市渐渐向四面八方扩展,茨冈镇如今已成了一条大街的街名。在当年“季沃利”游艺场和木材行的原址,盖起了一幢幢房子,辟出了一条条小巷。时光在流逝!奥莲卡的房子变黑了,房顶锈了,小房歪斜了,整个院子长满了杂草和荨麻。奥莲卡自己也老了,也不那么漂亮了。夏天,她坐在房前台阶上,她的心头依然空荡荡的,烦闷,忧伤。冬天,她坐在窗前,眺望雪景。每当春意初透,每当微风送来教堂的钟声,往事的回忆会突然涌上心头,她的心甜蜜地紧缩了,眼前里涌出汪汪的泪水,但这只是一会儿的工夫,随后心里依旧是空荡荡的,还是没有目的地打发日子。小黑猫柔声地咪咪叫,表示亲热,但是小猫的这种温存打动不了奥莲卡。她所需要的是这个吗?她需要的是那种能支配她整个生命、整个灵魂和理智的爱,那种能赋予她思想,指明生活方向,能使她正在老化的血液沸腾的爱。她把小黑猫勃雷斯卡从裙子上抖下去,烦躁地对它说:

“去,去……别在这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既没有一点欢乐,也没有任何见解。厨娘玛芙拉说什么她就听什么。

炎热的七月,一天,黄昏光景,一群城里的牲口刚从街上赶过,扬起一团团尘土,弥漫了整个院子,突然有人敲院门,奥莲卡自己去开门,一看不禁呆住了:站在门外的竟是兽医斯米尔宁。他头发斑白,穿着便服。她忽然记起来,抑制不住地放声大哭,把头偎在他的胸口,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由于情绪异常激动,她记不得他们俩后来是怎样进屋子,是怎样坐下喝茶的。

“我亲爱的!”她高兴得浑身发抖,喃喃地说,“符拉基米尔·普拉托内奇,老天爷从哪儿把您送来了?”

“我打算在这里定居,”他说,“我申请了退伍,所以就到你们这里来,想干上一番事业,过过安定的生活。再说儿子也该上中学,他长大了。噢,我呢,我已经跟我妻子和好了。”

“她在哪儿?”奥莲卡问道。

“她和儿子住在旅馆里,我出来找个公寓。”

“天哪,住我家的房子好了!我的房子那点不如公寓?哦,天哪,我不会问您要房钱的,”奥莲卡情绪激动,又哭开了,“你们住在这里,我搬到厢房去。天哪,我好高兴啊!”第二天油漆屋顶,粉刷墙壁,奥莲卡双手叉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发号施令。她的脸上绽开了昔日的笑容,仿佛睡足了觉,精神抖擞,面色鲜润。兽医的妻子来了,她是又丑又瘦的女人,留一头短发,一股任性的神气,带着她的男孩子萨沙,他身材矮得和年龄不相称(已经9周岁了),胖乎乎的,有一对晶莹的蓝眼睛,两腮有两个小酒窝。小男孩子刚跨进院子就去追猫,顿时听到了他令人愉快的欢乐的笑声。

“阿姨,这只小猫是您的吗?”他问奥莲卡,“等您的猫下了崽,请您送我们一只小猫,妈妈特别怕老鼠。”

奥莲卡跟他说了一阵子,倒茶给他喝,她胸膛里那颗心突然热乎乎的,甜蜜蜜的,仿佛这个小男孩子是她的亲生儿子。每天傍晚,他在餐室里温习功课,她慈祥爱怜地瞧着他,喃喃地说:

“我的小宝贝,漂亮的小伙子……我的小乖乖,真聪明,长得真白。”

“所谓岛屿,”他朗读道,“是四周环水的一块陆地。”

“所谓岛屿是一块陆地……”她重复了一句,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沉默和无思之后,这是有信心地表达的第一个见解。

如今她又有自己的见解了,吃晚饭的时候,她对萨沙的父母说,现在孩子们在中学里读书真不容易,但是,受普通正规教育终究比受职业教育好,因为从普通中学毕业出来的底子好:你想当医生也行,你想当工程师也行。

萨沙上学了,他母亲到哈尔科夫去探望妹妹,从此再没有回来;他父亲经常出门到什么地方去检验牲口,有时一连两三天不回家,奥莲卡似乎觉得他们把萨沙扔了不管,萨沙成了他们父母的累赘,他会饿死的;于是她把萨沙挪到自己的厢房去住,给他安顿在那儿的一个小房间里。

萨沙住在她的厢房里已经半年。每天清早,奥莲卡总要到他房里去;他睡得正香,一只手搁在脸蛋下面,一点呼吸声没有。她实在不忍唤醒他:

“沙申卡”,她难过地说,“小乖乖,起来吧!该上学去了。”

他起床,穿衣,祈祷,然后坐下喝茶;喝了3杯茶,吃了两个大面包圈和半个涂上油的法国式面包。他还没有完全从梦中醒过来,因此,情绪不好。

“沙申卡,你还没有把那个寓言背得熟,”奥莲卡瞅着他说,那眼神仿佛是送他远行,“我得跟你操多少心。你可得努力用功,乖孩子……要听老师的话。”

“哎,请你别管我的事!”萨沙说。

随后,他顺着大街上学去,他人小,却戴一顶大帽子,背上背着个书包,奥莲卡默默地跟在他后面。

“沙申卡!”她喊道。

他回头张望,她往他手里塞一颗枣或者一块夹心糖。他们一拐进学校的那条胡同,他害臊地停住,因为他背后跟着的是一个又高又胖的女人;他回头看了看说:

“您回去吧,阿姨,现在我可以一个人走到了。”

她止住步,眼睛直直地盯着他的背影,直到他走进学校的大门。哎,她多么爱他呵!她往日的爱,没有一次像这次这么深,她的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宽阔无私,她的母亲的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炽烈。

为了这个旁人的孩子,为了他脸上的两个小酒窝,为了那顶帽子,她愿贡献出自己整个生命,含着感动的泪水欢欢乐乐地把它贡献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谁能说得出,这是什么缘故?

把萨沙送进校门,她缓步走回家去,心里高高兴兴的。没有烦恼,只有柔情;最近半年来,她变得年轻了,总是笑吟吟,容光焕发。路上遇见她的人,看着她的模样,都感到高兴,对她说:

“您好,亲爱的奥莉加·谢苗诺芙娜!近来好吗,宝贝儿?”

“现在中学里读书很难呀,”她在市场上说,“昨天让一年级学习背寓言,还要翻译一篇拉丁文,还要做习题……这不是开玩笑吗?叫小孩子怎么受得了?”

她讲起了老师、功课、课本——这些话都是萨沙对她说过的。

他俩在3点钟一块儿吃午饭,晚上一块儿做作业,一块儿掉眼泪。她照料他上床睡觉,在他身上久久地划十字祝福,低声祈祷,然后才自己躺下睡觉,此时,她在朦朦之中遥想虚无缥渺的未来……那时萨沙已经大学毕业,成了医生也许当了工程师,有了自己的大宅院、马和马车,结了婚,生儿育女……她睡着了还想着这些,眼泪从闭着的眼睛里顺着脸蛋儿往下淌。小黑猫在她身边叫:

“咪呜……咪呜……咪呜……”突然,响起一阵猛烈的敲门声。奥莲卡被惊醒了,吓得喘不过气来,她的心怦怦直跳。过了半分钟,敲门声又响了。

“一定是从哈尔科夫来的电报,”她心想,浑身抖动着,“一定是萨沙的妈妈要萨沙到哈尔科夫去……噢,老天爷!”

她极度绝望,她的头、手、脚都凉了,她觉得她是世界上最苦命的女人。可是,又过了一会儿,听见了有人说话的声音,那是兽医从俱乐部回来了。

“啊!谢天谢地!”她想。

一颗沉重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她重新躺下,想到了萨沙,而萨沙在隔壁房间里睡得正酣,还不时说着梦话:

“我把你——!滚开!别打了!”

熟悉二战德军军官的进

三楼有一点是错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斯坦因指挥的是德军新锐的党卫军几个王牌师,那是残兵败将吗?事实上没有这些精兵,曼斯坦因是大师也没用,就像在塞瓦斯托波尔他拥有最强大的炮兵。

以前我曾经听说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朱可夫曾经提到,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有一部分德军非常难对付,这些德军是曼施坦因指挥的。在苏德战场上,朱可夫和曼施坦因可以说是他们两个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了。 有些推崇德军的军迷只会说朱可夫只会靠人多打胜仗。(当然我也崇拜德军)

如果真是这样,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二战期间前苏联优秀的高级将领可不止朱可夫一个,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还有科涅夫都很优秀,可是这些人却没有朱可夫如此显赫,这是为什么。所谓数量优势,并不一定指整体占优势,也可以使局部占优势,优秀的指挥官都会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正如某人所说,这点很多人都知道,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得到?

再举些例子,莫斯科战役,苏德战场上第一个转折点,那场战役开始的时候是谁占优势?无论是兵力,装备还是士兵总体的素质,都是德军占优势(不信可以去查资料),德国中央集团军群180万人进攻莫斯科。而苏联方面呢,我听说镇守莫斯科主要是预备役和学生兵,总数120万,后来斯大林得知日本不会进攻苏联,才从远东抽调20万精锐部队到莫斯科。那个时候苏联的正规军几乎全灭! 莫斯科战役的结果如何?被朱可夫翻盘。据我所知,朱可夫指挥的一些关键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

或许有人说,是因为1941年冬天过早到来所以德军才会输。 真是这样?说这些话的人是不是太小看苏联人的抵抗意志了?不知道这些人是否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苏军的抵抗是非常英勇顽强的,城市巷战很好玩吗?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否知道那时候镇守斯大林格勒的第62集团军多次顶住数量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的进攻? 再说,防守消耗对方再反击很正常嘛!

曼斯坦因能力很全面,无可否认,他的辉煌战果也得益于德军的优异战斗素质,但他失去了这些,我说过,就算他是大师也没用。而朱可夫的确依靠些残兵守住了莫斯科!在大兵团作战方面,曼斯坦因崇尚“突击”,朱可夫是防守再 反攻,如果进攻是大纵深进攻,只好说在各自的“依靠”下个有所长吧!

一般那些战史的翻译方法是派普

阿登战役中他的战斗群作为先锋一马当先突入美军阵地,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七日,派普战斗群突破美军防线后,很快就开到崔斯庞兹镇附近的史塔维洛特〔Stelot〕。美军第二○二工兵营因为来不及作爆破准备,所以在该处渡过安布利夫河的桥就被派普的坦克和装甲步兵夺取了。但是,过了史塔维洛特后,弯曲的安布利夫河又在崔斯庞兹镇挡件了派普战斗群的去路。派普因为部队已苦战了三天二夜,所以就停在史塔维洛特过夜,在十八日清早才派了一队以黑豹式坦克开路的装甲步兵,沿着N-23公路向崔斯庞兹镇进军。

此时,美军后方一片混乱,在崔斯庞兹镇附近只驻有第五十一工兵营的C连,这一连在十七日抵达崔斯庞兹镇后,就忙於准备爆破该镇的两座桥梁。第一座是在崔斯庞兹镇西北,N-23公路上的安布利夫河渡桥则由后来开到的第二九一工兵营负责爆破。第五十一工兵营C连的任务最重要,因为他们负责爆破的两座桥正在派普战斗群的行军路线上,为了防备德军在爆破准备完毕之前杀到,第五十一工兵营的叶兹少校〔May robert Tyates〕 决定在安布利夫河对岸设立一个前哨阵地。不过,这队工兵缺乏反坦克武器,整个C连只有八具,而德军肯定会用坦克打头阵。正在烦恼的同时,叶兹少校意外地在崔斯庞兹镇内找到一门M1式五十七毫米反坦克炮和四名炮手,这门炮是第五二六装甲兵团从山塔维洛特撤退时因为拖车故障而留下来的。叶兹少校立刻命令这四名炮手将炮架设在安布利大河对岸的N-23公路边,由五名工兵用予以掩护。五十七毫米炮当时已经落伍,它的穿甲弹完全无法贯穿德军黑豹式坦克的前装甲,不过第五二六装甲步兵团的四名炮手:布卡农、黑肯斯、贺伦贝克和麦卡林,毫不犹疑地将炮推过桥架到路边。有工兵问他们:“炮弹只有七发,够用吗?”他们同答是:“如果把七发都打光仍不能完成任务,就不会需要更多了”。〔意表:任务这么危险,炮弹未打光就可能已经阵亡。〕

在十一时,派普战斗群的一辆黑豹式坦克终於在N-23公路上出现,五十七毫米炮的炮手知道射击前装甲无效,所以就对准履带射击。他们的第一发炮弹精确命中目标,德军的黑豹式坦克因为履带断落,无法前进而完全挡住了N-23公路。这时候,崔斯庞兹镇内的第五十一工兵营已完成爆破准备,他们一听见炮声就立刻炸毁最北边的两座桥。

23公路上的五十七毫米炮在完成任务后不久,就被黑豹坦克发射的一枚七十五毫米高爆炮弹命中,四名炮手均壮烈牺牲,其余五名工兵则在混乱中逃离战场。在崔斯庞兹镇的三座桥都被炸毁后,派普只有向北兜路另找渡桥。在此同时,美军第一一一一战斗工兵团的安德森上校则正在盘算,哪一座桥会是德军的下一目标,安德森猜测派普将会用契努克斯〔Cherieux〕镇的桥渡过安布利夫河,不过要派工兵去爆破这座桥肯定来不及,因为契努克斯镇距离崔斯庞兹镇有好几公里,而附近却没有美军工兵单位。

但的是,如果派普在契努克斯镇过河,他就要在哈比蒙特的桥再渡过安布利夫的一条支流里耳尼儿〔lienne〕溪。安德森立刻命令在伟伯蒙特〔Wer.bomont〕的第二九一工兵营A连,派出人去哈比蒙特炸桥,结果演出一场怪诞的慢速“哈比蒙特大赛”。当时,A连大部份的人和车辆均已被派到崔斯蒙特镇,剩下来的只有连部的一个班和一辆故障待修的卡车。负责率领这个重大任务的匹岛上士,迫不得以只好用那辆破卡车,运载爆破所需的和人手到哈比蒙特。由於这辆卡车每小时只能开十七公里,四葛上士直到下午三时才抵达目的地。照理,派普战斗群在中午向崔斯庞兹镇出发,三时之前就应该抵达哈比蒙特,但是途中遭到第三六五和第三六八大队的十六架P-47战斗轰炸机冒著恶劣天气进行轰炸扫射,所以派普的先头部队延至下午四点半才抵达哈比蒙特。这时,匹葛的工兵刚刚作好爆破准备,当德军的第一辆坦克开入哈比蒙特时,美军就把这座桥炸毁。

据说,派普听到这个消息时,气得只能自言自语地骂:“那些该死的工兵!那些该死的工兵!”派普发现前进受阻后,就退回安布利夫河东岸拉格利兹镇准备扎营过夜。当天中午,派普命令两个侦察队沿里耳尼溪推进,到下游寻找可以让坦克通过的桥。不过,美军在这段时间已经趁机派第三十步兵师和第八十二空降师增援史脱蒙特〔Stomount〕-史塔维洛特-美尔这一带的阵地。派普战斗群的一个“寻桥”侦察连就在伟伯蒙特以北遭到第三十师的先头部队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同时,第三十师的第一一七步兵团在十八日收复史塔维洛特,已将派普战斗群的补给完全切断。派普不知道拉格利兹以北有一个美军油库,他的部队很快就出现燃油短缺的现象,由於派普战斗群的前进对德军整个作战太重要了,因此德军不得不设法重开他的补给线。派普战斗群的命令则仍然是继续寻途径向穆斯河进发。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德军先后打出了他们的两张“王牌”——武装SS第五○一重坦克营的“虎王”〔Koenigtiger〕坦克和SS第一五○装甲旅。

在整个突出部战役中,德军总共只使用了大约一百五十辆虎Ⅰ型、虎Ⅱ〔即“虎王”〕重坦克。不过,在混乱的战斗中,差不多所有的德军坦克都被溃退的美军误认为虎王重型坦克。《坦克大决战》影片更将这项错误当成剧情的中心。其实,大部份美军发现“枪炮不入”的德军坦克都是黑豹式,早在诺曼第登陆时,美军已发现他们的M-3式七十五毫米坦克炮、M-1式五十七毫米和M-5式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发射普通穿甲弹时均无法穿透黑豹式坦克上倾斜五十五度、八十毫米厚的前装甲。

美军发现,要摧毁一辆黑豹式要动用四至五辆M-4雪曼坦克或M-10坦克歼击车。用两、三辆从前射击,吸引黑豹式的注意力,其余则包抄到侧面去射击后者较薄的侧装甲。在“敌寡我众”的情况下,这个方法还行得通,不过德军在突出部之役集中大批黑豹式进攻时,美军就发现他们很难抵挡得住。〔在诺曼第时,美军随时有空中支援攻击地面部队无法应付的德军坦克,不过在突出部战役初期,比利时的天气非常坏,所以大幅限制了盟军战机出勤率。〕

派普战斗群虽然有隶属第五○一重坦克营的三十辆虎王式坦克,但派普嫌虎王太慢太重,所以他在突破美军防线时是用较轻快的黑豹式和四号中型坦克作先锋。到了十八日,武装党卫队第五营第二连的十辆虎王才经史塔维洛特的桥渡过了安布利夫河,与派普的的先头部队在拉格利兹会合。不过,该营第一连的三辆虎王在左右开抵史塔维洛特时,美军第三十师第一一七团已经切断了通往渡河桥的街道。

第一一七步兵团在十八日下午收复史塔维洛特之后,很快就得到第三十步兵师属第七四三坦克营的三辆M-4雪曼坦克和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的四门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的增援。第五○一重坦克营第一连连长威赛尔上尉率领的三辆虎王,开抵史塔维洛特时正好遇到配有的美军步兵伏击,由第一一七团A连梅利少尉率领的一个排,在史塔维洛特南边,通往安布利夫河桥的大街上用中带头编号105的虎王。这枚火箭虽然没有贯穿虎王的八十八毫米炮防盾,但却迫使这辆重型坦克后退,虎王的驾驶员因为无法看到后面的障碍,所以就撞倒一栋大房子而被困,威塞尔上尉不得不弃车而逃。其馀两辆虎王的乘员因为无法看见伏击的美军,所以慌忙地掉头退离史塔维洛特。

十九日中午时,第五○一重坦克营第二连的另一辆虎王亦开抵史塔维洛特;午后不久,这辆编号222的虎王连同三辆四号坦克,掩护德军步兵向史塔维洛特进攻。不过,在美军第三十师炮兵猛烈的轰击下,德军步兵无法继续前进,222号虎王和三辆四号坦克则仍然向史塔维洛特的安布利夫河桥进发。在距桥约四十公尺处,第一辆四号坦克被一门第八二三驱逐营的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从侧而击中炮塔,使德军坦克内的被引爆,并且把炮塔完全炸离车体。其馀两辆四号坦克冲向桥时,亦受到美军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从侧面的猛烈射击,其中一辆被击伤而无法还击或行动,最后一辆四号坦克则退回镇内。

222号虎王快开上桥的时候亦被七十六毫米炮两发穿甲弹击中,由于虎王侧面装甲仅八十毫米,同时美军的七十六毫米炮弹又是从非常近〔约五百米〕距离上发射,两发穿甲弹完全将这辆重型坦克击毁。德军的这次攻击完全失败,更糟的是当晚美军第三十师派出第一○五作战工兵营到安布利夫,这队工兵在烟烟雾弹的掩护下终于把史塔夫洛特镇的安布利夫大桥炸毁,将派普战斗群的补给线完全切断。

在同一天〔十九日〕大清早,派普战斗群大举向史脱蒙特进攻。派普知道史脱蒙特以西在塔哥诺〔Targnon〕 镇和史脱蒙特火车站之间,有一条渡过索穆河的桥,但是他可能不知道,这座桥只能让行人通过而撑不住坦克。因此,派普战斗群的这次攻击是完全枉然的,因为即使他们达到目的,仍然没有桥可以渡过索穆河。再者,武装党卫队第一装甲师因为无法打通补给线,派普战斗群只剩二至三天作战用的燃油,所以即使美国不加以阻止,他们也无法继续西进。无论如何,派普一共派了一个营的四号和黑豹式中型坦克、十辆隶属第五○一重坦克营第二连的虎王、一个机动高炮连、一个一○五毫米自走炮连,以及隶属武装党卫队第二装甲掷弹兵团的一个营和第三伞兵师的一们连参加这次攻击。

为了阻挡派普战斗群的前进,美军第三十步兵师派出第一一九步兵团的两个营、第七四三坦克营的一个连。第四○○装甲野炮营和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的一个连,进驻史脱蒙特和塔哥诺。不过,派普战斗群在十九日清早杀到时,第七四三坦克营和炮兵部队仍未开抵史脱蒙特,使得镇内的第一一九团第三营和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A连的八门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顿时陷人苦战。正在这个时候,第一四三高营C连的两门九十毫米高刚好开抵史脱蒙特,美军第一军总部因为担心第三十师的反坦克火力不足,所以就派这两门高去支援第三十师,M-36驱逐坦克的九十毫米主炮就是从这种高修改而来。

原本,美军将第一四三高营的两门炮架设在史脱蒙特外通往拉格利兹的公路,用来掩护第一二一九团I连一个排设置的路障。不过,在混乱中第一四三高营的其中一门九十毫米高炮及其拖车,在史脱蒙特外的火车站附近意外地滑离路面而陷在泥中,美军只好将另外一门九十毫米高炮架设在一座农庄旁边用来掩护路障。约七时左右,一位I连的少尉跑来第一四三高炮营的的阵地,召集志愿人员去对付在拉格利兹公路上的两辆德军坦克。虽然完全没有使用的经验,但达莱治二等兵和施曼一等兵均自告奋勇参与这个危险任务。在I连少尉简单讲解的操作后,这两名高兵就每人带著一个去“打老虎”。在浓雾中,达莱治和施曼居然能够摸到德军坦克的后面,他们这时候发现拉格利兹公路一共停了四辆德军坦克——两辆黑豹式和两辆虎王。达莱治和施曼向最近两辆坦克后方射击,结果一辆黑豹式和一辆虎王分别被火箭弹命中起火,德军立刻用机枪向达莱治和施曼的位置扫射,不过,这两名立功的炮兵均能在混乱中安全地退回友军阵地。

不久,派普战斗群的坦克开始进攻I连的路障。第一四三高炮营的九十毫米高炮向带头的一辆虎王坦克射击,第一发穿甲弹命中了目标的左履带,第二发则打断了它的炮管,这辆虎王的乘员在坦克失去动力和作战能力后均弃车而逃。虽然如此,在德军装甲掷弹兵猛烈攻击之下,美军很快就被迫弃守在农庄附近的路障,第一四三高炮营的车亦被德军的炮火击中起火,美军高炮兵在破坏九十毫米炮的炮管后,亦撤离他们的阵地。

在史脱蒙特镇外,以伞兵为首的派普战斗群遇到第一一九团第三营I及K连顽强的抵抗,当时德军的一个随军摄影师曾经拍摄了一些惊心动魄的实战片段。在其中一个片段,德军因为前进受阻,武装党卫队第一装甲团第一营的营长普志克少校,从地上拾起一枚铁拳〔Panzer-faust〕向每一辆坦克的车长发出警告:“谁后退就要吃他一炮!”随后,德军的一辆黑豹式坦克就打头阵向美军阵地进发,但这辆坦克前进不久,就突然被美军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A连的一门七十六毫米炮击中起火,车内五名乘员中只有一人生还,他满头鲜血地从燃烧中的黑豹式爬出向后方逃跑。此后,另一辆黑豹式在第一辆坦克冒出的浓烟掩护下,一面向美军阵地射击一面前进,在德军猛烈的步-坦联合攻击下,美军的I连被迫撤离拉格利兹公路上的阵地,退回史脱蒙特镇内,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A连的八门七十六毫米炮则坚守阵地,掩护步兵弟兄撤退。一直到德军炮火击毁了其中一门炮,而操作另一门炮的官兵全部阵亡后,连长斯普林费特中尉才下令破坏剩馀的火炮和装备,向史脱蒙特镇内撤退。在激烈的战斗中,这个驱逐坦克毁了好几辆德军的装甲车辆,不过最重要的是他们已为美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以增援史脱蒙特的守军。

斯普林费特中尉率部退回到第八二三营营部后,立刻又领取四门七十六毫米炮和两门从德军掳获的四○式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Pak 40〕,再次开回前线戒备。

I连退到史脱蒙特学校的第三营指挥所后,稳住阵脚继续抵抗德军。同时,第七四三坦克营的两个排终於开抵史脱蒙特,在第七四三营的M-4“谢尔曼”坦克的支援下,I连在史脱蒙特内与德军苦战了两个小时。不过终於寡不敌众,在击毁击伤六辆德军装甲车辆后,I连和第七四三营的坦克终於被迫撤离史脱蒙特,当时I连仅剩二十四名可以继续作战的官兵。

史脱蒙特失守后,镇外驻守的另外两个连也被迫和I连向拉格利兹公路的下一个镇塔哥诺撤退。此时,第一一九团团长修特兰上校派出后备营的C连坐卡车火急开往塔哥诺支援,同时又命令第四○○装甲野炮营尽快做好射击准备。不过,后备的C连抵达塔哥诺时,德军的坦克和指甲步兵已经随着后退的美军杀到,没了重型反坦克武器的C连也只好跟着I连、K连和第七四三营的坦克,向塔哥诺后面的史脱蒙特火车站撤退。这些美军一直退到史脱蒙特火车站外,在格拉利利兹公路一侧转角才找到适合伏击德军的阵地。第一四三高炮营先前在开往史脱蒙特途中滑落路边的那门九十毫米高炮,正好就在这个位置。负责操作这门炮的官兵看到拖车已经动弹不得,所以就干脆将火炮架在路边,守住这个转角。当德军先头部队杀到时,这门炮一共击毁了两辆黑豹式坦克和一辆半履带运兵车。不过,当德军步兵包抄到高炮阵地侧面后,美军亦被迫破坏这门九十毫米高炮撤退。

正在这紧急关头,美军的救兵终於赶到,它就是第一军直属的第七四○坦克营。第三十师师长赫保兹中将因为史脱蒙特的情况危急,所以就向第一军军部要求坦克支援,此刻刚好完成夜战训练而需要换装,於是被派往史皮蒙特〔Spring-mont〕的一个车辆维修中心领取新坦克。

第七四○坦克营在史皮蒙特找到十九辆可以修好的“杂牌”M-4坦克〔其中五辆是诺曼第登陆时使用的两栖式坦克,其馀的大部份缺乏零件或无线电〕、一辆M-36型〔九十毫米炮〕驱逐坦克、两辆M-24轻坦克和几辆自走炮。经过连夜抢修和整备后,第七四○坦克营在史脱蒙特大战当天完成了换装而加人战斗行列。正当第七四三坦克营和I及K连撤回史脱蒙特火车站时,第七四○坦克营刚好开抵该处。由于第七四○坦克营的坦克中均缺乏无线电,以各个车长被迫使用信号联络,带队官贝里上尉派包尔斯少尉的M-4做先锋,由卢匹军士长指挥的M-36在后面掩护。

当他们在下午四时上拉格利兹公路向史脱蒙特火车站挺进时,天色已经开始变黑,而且浓雾弥漫,所以能见度非常低。突然间,包尔斯在公路的一个弯角遇上了派普战斗群的先锋——一辆黑豹式,包尔斯先发制人,一炮就打向黑豹的炮塔。本来M-4雪曼坦克的短管七十五毫米炮是无法穿透黑豹式的装甲,但是黑豹式的炮塔正面有一个弱点,当穿甲弹命中黑豹式半圆形炮盾的下方时,往往会被反弹进入车体的驾驶舱内。包尔斯第一发炮弹就是这样被弹人“黑豹”的车体内,将两名驾驶员击毙并引爆车内的。

第二辆黑豹式从浓雾中摸出来时,包尔斯亦率先发射击中它,但是这次穿甲弹击中了倾斜的前装甲而被弹开,同时,包尔斯的主炮亦卡住暂时无法射击。包尔斯立刻向后面的M-36招手,请它上来对付黑豹式,卢匹军士长的第一发九十毫米穿甲弹就把第二辆黑豹式击中起火,过后卢匹仍补了四发穿甲弹以确保目标被彻底击毁。包尔斯的主炮故障排除后,他又继续前进寻找目标。

第三辆黑豹式突然又从雾中出现,包尔斯再次补上一发穿甲弹,包尔斯的炮手的射击准确性实在惊人,炮弹居然直接命中黑豹式的炮管。这辆黑豹式失去还击能力后就开始倒车,准备退回浓雾中。包尔斯乘胜追击,命令炮手瞄准目标前面路面射击,结果这枚九十毫米穿甲弹从坚硬的路面弹入黑豹式的车体并使之起火。

这三辆黑豹式代表了派普战斗群向西进发的最远点,由于该部队无法找到渡过安布利夫河的桥梁,无法继续前进,加上第一一七团在史塔维洛特切断了德军的补给线,所以派普战斗群在史脱蒙特战役后,可算是完全被困於拉格利兹镇。唯一的希望就是第一五○装甲旅能够再打通补给线.

4.英雄扼腕

由於派普战斗群在十二月十八日受到阻於哈比蒙特,所以第一五○装甲旅无法向穆斯河上的桥梁进发。

十九日,派普战斗群被困在拉格利兹之后,第一五○装甲旅就参加了企图打通到该部队的行列。奥图斯戈森尼上校受命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将第一五○旅分成三个纵队,两个分别协助攻击美尔第和史塔维洛特附近的美军阵地,而第三个则作为预备队。

不过,德军的这次攻击“出师不利”,在二十日晚上第一五○旅的一名士兵被美军俘获,美军从这名战俘口中得知,化装成美军的德军将在第二天凌晨三点半发动攻击,因此在美尔第和史塔维洛特附近的美军第二九一战斗工兵营的第五二六装甲步兵营和隶属第三十步兵师的第一二○步兵团第一营、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和第九十九步兵营均有备而战,第一五○装中旅的其中一个纵队由一辆黑豹式掩护向据守通往美尔第火车路上的美军第九十九步兵营进攻,结果在此处演出了第二次大战期间独一无二的“化装舞会大战”闹剧。

参加这次战斗的双方士兵均穿著美军制服,不过最妙的就是他们绝大部份都不是美国人!第一五○旅的士兵当然全是德国人,而美军第四步兵营的官兵居然全部是挪威人。原来,这个美军部队是由挪威裔美国人和挪威沦陷后逃亡到美国的挪威人所组成的,所以又称“挪威营”。

在开战不久,德军的黑豹式坦克就被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的一门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击伤而退出战场,第一五○旅的步兵疯狂向“挪威营”猛烈冲锋,但是遭到“挪威营”猛烈的机枪和手榴弹还击而伤亡惨重。同时,“挪威营”又用无线电指挥第三十步兵师的四个炮兵营向德军轰击,第一五○装甲旅的步兵在前所未见的猛烈空爆弹轰击下,狼狈地逃离战场。这是美军炮兵首次获得批准使用空爆近炸引信,美军的“秘密武器”可以让炮兵快速地向大概目标区发炮,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要每发调整引信的空爆时间。炮弹抵达目标区上空后,就会在指定的高度爆炸出大量的破片,射向地面的目标,在美军榴弹炮这样前所未有的猛烈轰击卜,难怪第一五○旅的步兵拔腿就逃。

第一五○装甲旅的另外两个纵队由九辆坦克和突击炮车掩护,向驻守美尔第与史塔维洛特公路上的美军第一二○步兵团第一营攻击。这队德军突破了美军第一二○步兵团K连设的路障后,便一直向他们的目标——瓦榭〔Warche〕溪的一座桥前进。不过,在冲过K连的路障时,德军其中一辆四号坦克触雷起火,只剩下八辆坦克向目标继续前进。

虽然美军是有备而战,但由於德军行动迅速,第二九一工兵营已来不及炸毁瓦榭溪上的桥梁,幸好K连的官兵将士拼命在桥梁附近用等轻武器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德军头一架过桥的伪装黑豹式,就被一名迫击炮观察员史奈德中尉用火箭从后面挈毁。从桥附近的一个工厂,K连的两个一等兵柯里和路查格,分别用击中第二辆伪装黑豹式的炮塔。这辆坦克的乘员发现炮塔内的枪炮均被击毁后就弃车而逃,柯里乘胜追击,他分别用反坦克枪榴弹和攻击另外三辆坦克和突击炮,迫使它们的乘员弃车。此后,柯里又用摧毁德军用作据点的一栋房子,最后这位英勇的一等兵又用一挺机枪射倒多名德军,让五名被困的战友得以脱险。柯里因为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超出职责所要求的”的勇气,所以赢得美国最高勋章——“国会荣誉勋章”。

第一五○装甲旅剩余的车辆,突然间又受到瓦榭溪对岸高地上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的射击,其中两辆德军坦克退躲到一面砖墙后。美军见机不可失就趁机进行反攻,连用无线电从史塔维洛特附近召来第三装甲师第三驱逐坦克营的两辆M-10驱逐坦克,这两辆M-10首先击毁德军用作掩护的砖墙,然后再将后面的两辆德军坦克一一击毁。到午后战斗结束时,德军第一五○装甲旅的所有装甲车辆均已被摧毁,此后这个冒允美军的特种部队也停止了活动。被困在拉格利兹的派普战斗群也由於无法再补给,终於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放弃防线。派普战斗群原有五千名官兵,经过激战后,只有约八百名逃脱。

这个是对于阿登战役中派普战斗群比较大路的说法,至于派普本人1915年生于柏林一个普鲁士军人家庭。

1934年加入党卫队,编号132496,随后进入党卫队军官学校,1938年以SS中尉军衔成为希姆莱参谋部副官。

1940年5月18日德军闪击西欧战役中获一级铁十字勋章。

1941年6月22东线随警卫旗队在乌克兰作战,任连长,9月14日升任营长。

1943年3月获骑士勋章晋升少校。

1943年在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战役中战果辉煌。9月份进入意大利,十月开往巴尔干后又返回东线,11月升任SS第一装甲团团长,获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4年1月30日晋升为SS中校,时逢29岁生日。在西欧休整期间,派普已被公认为是武装党卫军中最具个人魅力和最具亲合力的指挥官之一。

1944年底阿登血战中 派普 战斗群是突进最远的德军部队。12月28日获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但是“马尔梅迪”让其恶名远扬。

1945年2月参加“春醒”。5月8日被美军俘虏,随后接受审讯入狱十年,56年重获自由。

16年死于法国***的报复。武装党卫军上校阿希姆·派普,做为一名王牌指挥官,手握武器战斗到最后。

除了一系列的耀眼战绩,派普长的还是很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