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溃败时,曼斯坦因打了一场什么大胜仗,止住了德军的颓势

哈尔科夫旅游景点_哈尔科夫天气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Moscow)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

自然地理: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大莫斯科(包括环城公路以内地区)面积900平方公里,包括绿化带共为172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亚高地(最高点253米)。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积雪期长达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长而天气阴暗。1月平均气温-10.2℃(最低-42℃),7月平均气温18.1℃(最高37℃)。全市绿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从飞机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下葱绿的树丛和清沏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洁干净。

历史概况: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始建于12世纪中期。

莫斯科市名来源于莫斯科河,关于莫斯科河的语源,说法有三: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莫斯科市作为居民点最早见诸史册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尔哥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13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14世纪俄国人以莫斯科为中心,集合周围力量进行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从而统一了俄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莫斯科建城860周年庆典

15世纪中期莫斯科已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纪初。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仍发挥着俄国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莫斯科后,这个城市在大火中焚毁,但很快又重新建设起来。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铁路。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莫斯科紧随彼得格勒之后,也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苏维埃和***中央委员会于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后改名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为苏联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

1960年,附近一些城镇纳入城市范围,组成大莫斯科区。1987年,莫斯科市政当局将每年9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城庆日,举行各类城庆活动。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

1987年,莫斯科市政当局将每年9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城庆日,举行各类城庆活动。

行政区划和人口:1968年全市分为30个区(包括环城公路外的新兴城镇泽廖诺格勒),其中13个内城区的人口、面积均少于17个外城区。人口中俄罗斯人占89.2%,其余为犹太、乌克兰和鞑靼人。

从18年到1926年,莫斯科的人口从103.9万人增加到208万人。从1926年到1939年,莫斯科居民增加了2.2倍,达到460.9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莫斯科的人口继续增加,但速度有所缓慢。1959年为613.3万人,10年为719.4万人,19年为814.2万人,1995年为887.5万人,1989年为8.2万人。自1989年以后,莫斯科的人口开始呈下降趋势,1993年为871.7万人,19年为863.9万人,1998年为850万人,2000年为838. 9万人。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统计,常住人口为1000万,连同外来人口约为1200万。截至2006年1月,人口约1415万。

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达29000人/平方公里。居民中女性占55%,比男性多77.4万人(16),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仅为2.5‰(16)。

生态环境:莫斯科生态保护良好,在环保问题上执法严格。19年俄罗斯全国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提出300多件刑事案,其中150件就是莫斯科立案的。一般大城市预算中生态保护费占百分之三,莫斯科达百分之五。早已实行汽油无铅化,但汽车尾气排放量已占污染汽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八,城市加强了汽车废气检测,禁止污染超标车上路,限制二手车进口和老汽车登记。由于历史原因,市中心区64万居民人均绿地仅9平方米,市决定市、区每年各拨款200万卢布,把6000个小公园改造为自然保护地,禁止在那里修建任何建筑物。1998年,莫斯科卢日科夫签发了在全市新辟8个自然保护区的决议,其中包括市东工厂区附近1200公顷伊兹迈洛沃森林松园、叶利钦总统等***居住区所在地克雷拉茨科耶丘陵和莫斯科大学所在地的麻雀山(前列宁山)。新辟的自然保护区加上原有的四片保护区,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200公顷,再加上全市星罗棋布的街心花园和公园,使绿地面积共达达2万4千公顷,约占全市面积40%,人均绿地30多平方米,成为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卢日科夫因此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最佳生态师”奖。

文化教育:莫斯科是全国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设施众多,包括1433所普通教育学校和84所高等学校。大学以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学生2.6万余)为最著名。列宁图书馆是世界第二大图书馆,藏书3570万册(1995年)。每年出版4万种图书,发行近3600种刊物。科研机构1000多所,科学工作者人数达20多万。除国家科学院外,还设有全国性的艺术、医学、教育和农业研究院。

市内有121个剧院。国家大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国家中央木偶剧院、莫斯科国家马戏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享有世界声誉。有110个**院、31个歌舞厅和72个文化宫。电视以4个频道播出。莫斯科广播电台以多种国内语言和60余种外语播出。出版34种报纸。市内有65座博物馆,美术馆中以国立普希金艺术博物馆、特雷塔雅科夫美术馆以及兵器馆(克里姆林宫内)、国立历史博物馆等较为著名。

体育设施有大型体育馆(座位在1500个以上)10个(19年),体育场96个(19年),其中奥林匹克综合运动场面积达11557平方米,1980年曾在此举办第22届奥运会。还有65个游泳池、290处足球场、1200个健身房赛车场4个和1600个蓝球排球场。

医疗设施包括193所医院和1000个诊所。

工商业: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纺织工业而著名,被誉为“花布城市”。以后先后成为苏联、俄罗斯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工业门类齐全,拥有两万多家工厂。以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为最重要,其他工业项目有汽车制造、化工、纺织、电子、航空、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纸、建筑、印刷等。机械制造、化工、食品加工、印刷工业很发达,市郊农业也很发达。

当地发电站以经管道从中亚、北高加索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输入的天然气为燃料。建有大型天然气库和环城管道。伏尔加河上的乌格利奇、雷宾斯克、高尔基、萨马拉、伏尔加格勒水电站经高压输电线向莫斯科供电。市东有热电站。

莫斯科也是独联体最大的商业中心,俄罗斯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业办事机构都设在这里。设有全国银行、保险机构总部、66家大百货公司,百货公司中以“儿童世界”、中央百货公司和国家百货公司为最大。

交通运输:莫斯科交通发达,是全国铁路、公路、河运和航空的枢纽,电气化铁路和公路通向四面八方。

作为俄罗斯铁路系统的中心,莫斯科营运货物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10。该市有9个客运火车站,在离市区约50公里的修筑了全长550公里的大环形铁路。铁路通往圣彼得堡、基洛夫、基辅、弗拉迪沃斯克、哈尔科夫、顿巴斯、明斯克、华沙、柏林等国内外城市和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高加索、中亚、克里米亚、西伯利亚、波罗的海等地区。

地铁是莫斯科客运最大的交通工具,全市共有8条地铁线路,营运里程达212.5公里(1995年)。

莫斯科河流经市区,有3个河港。莫斯科运河的开凿,将莫斯科河与伏尔加河沟通,水上交通可达海上。伏尔加河-顿河运河通航后,莫斯科成为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及里海的“5海之港”,当地3个河港年货运量2900万吨。

莫斯科作为独联体航空网的中心,拥有4座机场,与大部分欧洲国家首都和纽约、蒙特利尔、东京等外国城市有直达航线,与个国家、122个城市有国际航运业务。市内交通较发达,地铁和公共汽车为主要工具,私人汽车在稳步增加。

市政规划:11年通过《莫斯科发展总规划》。城市布局严整,呈环形和放射状,从内向外分别为街道环、园林路环、大莫斯科环城铁路和莫斯科环城公路。每个环区的作用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反映了莫斯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克里姆林宫城堡处在全市中心,早期为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后成为苏联国家的象征。

全市共分八个区,高尔基大街是全市的主要干道,也是最繁华的大街。列宁大街宽50多米,加里宁大街是全市最现代化的大街。市区内花园、街心花园、文化休息公园、绿化园林带比比皆是。

主要建筑和景点:莫斯科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布局严整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伸展。克里姆林宫是俄国历代沙皇的宫殿,气势雄伟,举世闻名,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原苏联***代表大会都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克里姆林宫城堡内有精美的教堂、宫殿、钟塔、塔楼,建筑气势雄伟,举世闻名。在克里姆林宫的中心教堂广场,有巍峨壮观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有凝重端装的报喜教堂,有容纳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历代帝王墓地的天使大教堂。克里姆林宫东侧是国家仪典中心——红场,红场内有列宁墓,南端有波克罗夫斯基教堂(1554-1560)。园林路环以内主要为机构和商业区,大部分国家机关和主要饭店、商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原经互会总部均建在此。园林路环和环城铁路之间多工厂、火车站和货场。

其他名胜有诺沃德维奇女隐修院教堂钟楼、前苏联科学院团驻地、列宁中央体育馆、乌克兰饭店和国立莫斯科大学。环城铁路以外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厂和住宅区。

雕塑是莫斯科市内别具风格的装饰,市内多处屹立着用青铜或大理石雕塑的塑像和纪念碑。全市有11个自然森林区,近百座公园,占地约2000公顷,市区内有街心花园800多个。

在莫斯科近郊有新圣母修道院、特罗伊察东正教大修道院、西蒙诺夫修道院等。城郊的新村银松林、希姆基、奥斯坦基诺等地翠林茂盛,清幽宜人。

1995年5月16日,莫斯科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德国溃败时,曼斯坦因打了一场什么大胜仗,止住了德军的颓势

巴赫穆特,乌克兰东部的一座城市,又成为俄乌冲突的焦点地区。5个多月前,俄军攻下北顿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之后,就部署重兵要拿下的这个重镇。5个月后,仍然是双方战事的焦点之一。双方投入大量的,在这里一寸一寸土地地进行争夺,媒体惊呼,这里已经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式的绞肉机战场。

“巴赫穆特附近的乌克兰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中作战”,俄glny电视台报道称,巴赫穆特,在俄被称为阿尔乔莫夫斯克,这里附近前线战壕中的乌克兰武装分子抱怨他们糟糕的阵地状况——他们必须在膝盖深的泥水中作战。

报道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相关照片正在传出,这表明乌克兰武装部队的士兵们状况令人遗憾,由于天气恶化,他们身处泥泞之中,那里的战壕更是让人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战壕。

报道还称,俄罗斯军队继续在这一地区进行特别行动,众所周知的一个战果是,在阿尔乔莫夫斯克方向,俄罗斯武装部队消灭了著名的乌克兰激进分子德米特里·西多尔科,他以“日落”的化名而闻名。

巴赫穆特的战况有多惨烈?美国《纽约时报》27日也进行了详细报道。

“在乌克兰东部城市巴赫穆特,近一个小时来,乌克兰人的伤亡似乎无穷无尽:救护车、装甲运兵车和私人车辆一辆接一辆地呼啸着停下来,并在该市唯一的军事医院前搬出伤员”。《纽约时报》说,一名士兵在战友们的搀扶下,脸上血肉模糊,走进医院的大门。等待着他的深绿色担架是几个仍染着鲜血的担架之一。

报道说,到25日中午左右,医生统计了50名伤员,其中许多是士兵,而前一天的情况更糟糕:240人被送进医院,他们身上有枪伤、弹片伤和脑震荡。

一名乌克兰士兵表示,当他被迫击炮弹炸飞时,他的部队正在撤退。而与此同时,巴赫穆特其他地方的另一支乌克兰部队正在袭击一个俄罗斯阵地。

来自乌军第71旅的一名士兵说,他是在向俄罗斯军队的战壕推进时,双腿被一枚榴弹炸伤,这枚榴弹要么是无人机投掷的,要么是俄罗斯榴弹发射器发射的。

“刚从前线出来的乌克兰士兵蜷缩在医院门前,脸上、制服和武器上都沾满了泥点,裤子也被雨水浸湿了”,《纽约时报》说,寒冷的气温和泥泞的壕沟也导致双方受伤。巴赫穆特医院的医生表示,低温症和战壕足是乌克兰军队中常见的皮肤病,这种病是由于长期浸泡在冷水中而导致的。

乌克兰近几个月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主动,重新拿下哈尔科夫地区和南部城市赫尔松。但位于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巴赫穆特则仍然是吞噬两国军人生命的一个巨大绞肉机。几个月来,随着俄罗斯人不顾一切地试图攻占这座城市,而乌克兰人则试图守住它,双方在这里投入了大量的军队和物资。其结果几乎是灾难性的,这座曾经拥有约7万人口的城市,现在已经慢慢被打成一片废墟。

在西方看来,俄军“夺取这座城市的强烈企图”令人感到困惑——在600英里前线的其他地方,俄罗斯军人大多在挖掘过冬的战壕,以巩固阵地和保护。

今年夏天,在俄罗斯军队攻占了邻近的卢甘斯克之后,夺取巴赫穆特似乎是俄罗斯拿下顿巴斯地区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行动,只要攻下这座城市,就朝着拿下顿涅茨克两个更重要的城市——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迈出了一步。但考虑到俄罗斯军队前几个月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尤其是在失去了在哈尔科夫地区的立足点之后,这一目标现在似乎不太可能实现。

事实是,巴赫穆特最近却迅速成为莫斯科的主要行动方向。乌克兰士兵称,俄军最近动员的部队被派往这里,试图从东部和南部包围这座城市。

《纽约时报》说,最近在巴赫穆特周围的战场进展是以码为单位,而不是以英里为单位。每天俄罗斯和乌克兰军队都是或前进或后退,往往以血腥的代价取得最小的收益。

双方消耗的不仅是人力,还有物资。

“在我在巴赫穆特的六个月里,我从未见过我们的火炮像现在这样工作,”前线的一名乌克兰士兵说,他指的是乌克兰发射的炮弹数量。

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五角大楼经常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乌克兰人以不可持续的速度发射,尤其是在巴赫穆特等地,他们错误地认为西方国家的军械供应是无限的。

自7月以来,巴赫穆特的战事已演变成一场消耗战,其战略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纽约时报》分析说,即使俄罗斯在这里占据更多领土的希望已经减弱,但它仍可能使之成为基辅的黑洞,让乌克兰不得不从其他优先事项——可能包括未来的进攻——中抽调军队和战争。

这或许是西方所担心的。但其实谁耗得过谁,现在局势并不明朗,双方目前还只能硬撑着。

延伸阅读:

媒体:寒冬正式来临俄乌冲突5大关键问题浮出水面

11月27日,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天气是“雪,气温0-1摄氏度”

寒冬真的来了。

俄乌冲突到现在,西方的武器帮助乌克兰在东部和南部战线取得了反攻的局部胜利,但俄罗斯目前仍控制着乌克兰大约20%的领土。与此同时,俄军摧毁乌克兰各地能源电力系统的空袭仍在继续。

随着俄乌军事冲突进入冬季,五大关键问题浮出水面:

第一,冬季会怎样影响战斗进程?

冲突进入第10个月,随着天气和户外条件的恶化,战斗预计将总体减少。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林·卡尔上周表示,“乌克兰的恶劣天气”已经开始减缓战斗的速度,泥泞的天气使交战双方都难以发动大规模进攻。

他对记者说:“我认为,在未来几周,这种挑战将变得更加严峻,我们必须观察战斗是否会因此而放缓。”

五角大楼称,为应对严冬,美国已向乌克兰军队提供抗寒装备,包括数万件风雪大衣、羊毛帽、靴子和手套,此外还有发电机和帐篷。

第二,寒冷会不会成为一种“武器”?

美国《国会山报》认为俄军正在将寒冷“武器化”。上周俄罗斯对基辅、利沃夫等乌克兰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动空袭。乌克兰电力公司负责人26日表示,目前乌克兰没有一家热电厂或水电站是完好无损的。

据半岛电视台27日报道,基辅克利奇科在Telegram频道上说,当天乌克兰首都90%的居民楼已经恢复供暖,每个家庭也恢复了供水。不过,该市四分之一的居民仍然没有电力供应。天气预报说,基辅27日晚将迎来大雪,气温将降至零度以下,降雪将持续到本周中。

基辅居民在雪中排队领取食物。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地区主任克鲁格说,乌克兰的医疗系统在冬季预计将遭受沉重打击,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未来几个月可能会有200万至300万人流离失所。

还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当北约国家被迫烧柴火取暖时,它们将开始动摇北约对乌克兰人的支持。寒冷可能不是一种武器,但能源是。

第三,俄罗斯能在东部战线取得进展吗?

英国国防部27日发推特称,过去两周以来,乌克兰顿涅茨克省东部的两个城镇发生了激烈战斗。俄乌双方都投入了重兵。“这一地区未来仍可能持续爆发激烈战事,部分原因可能是俄罗斯认为,该地区有可能成为未来向北发起进攻的起点,进而夺取被乌克兰控制的顿涅茨克的其余地区”。

报道显示,顿涅茨克地区的斗争在过去一周已经升级,西方观察人士称,这是因为俄军从南部赫尔松地区撤退后,必然会向东部派遣更多军队和武器。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7日则称,乌军26日至27日凌晨对顿涅茨克和亚辛诺瓦塔亚开展炮击,发射了9枚炮弹。其中包括155毫米口径的北约国家在役火炮的炮弹。

第四,俄罗斯的新兵能起到多大作用?

在俄罗斯母亲节前夕,11月25日,普京会见了17位在乌克兰参加特别军事行动的军人母亲,他说,母亲对孩子的抚育是俄罗斯存在的主要根基,是国家整个历史之所在。普京还说,俄罗斯定会达成在乌军事行动的目标。

两个多月前,普京宣布征召30万预备役军人。西方媒体普遍估计,起码需要几个月时间,这些预备役人员才能得到训练、装备完毕并被派往战场。

但美国战争研究所近日发出报告说,俄军第一批新部队已经完成训练,并被部署在乌克兰东部扎波罗热、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等地区,报告还说,“俄罗斯军队可能会继续使用动员和重新部署的军人,在顿涅茨克重新发动进攻行动,并在卢甘斯克州保持防御阵地。”

上周五,普京在会见军人母亲时表示,已无需再在部分动员框架下进行征兵,美国《国会山报》则称,随着冲突向持久战方向发展,不排除莫斯科12月和明年1月会展开“第二波”军事动员的可能性。

第五,双方能否进行对话?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米利说,乌克兰要取得“把包括克里米亚在内领土上的俄军赶出乌克兰”的军事胜利,可能性“并不高”。一个星期前,米利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称,双方都应该承认,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谈判结束战争。

不过,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上周对记者说,只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能够决定他何时准备好与俄罗斯人谈,“美国没有人在推动、督促或推动他坐到谈判桌前”。

迄今为止,俄乌任何一方都没有传递出明确的谈判信号,而美国的隔岸观火姿态倒是表达得很清楚。

或许还应该有第六个关键问题:随着俄乌冲突进入冬季,美国和欧盟的纳税人将面临怎样的选择?你们还愿意把本应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钱捐给军工企业吗?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全线溃败。但德国元首曼斯坦恩阻止了一场大战,战胜了苏军,止住了德军溃败的态势。这场对整个二战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战叫什么名字呢?曼斯坦因在溃败的情况下,是如何转败为胜的呢?

(曼斯坦因旧照)

1943年2月1日,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多时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在司令员保卢斯的带领下向苏军投降。至此,持续200多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取得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后,苏军乘胜追击,继续向德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苏军先是攻占了库尔斯克,接着又占领了别尔哥罗德。到2月16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以三个集团军的兵力,重新攻占了乌克兰重镇哈尔科夫,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从德军的角度来看,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正遭到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双向压迫。甚至苏军已经打到了曼斯坦因的司令部门口,形势已经非常危急了。但曼斯坦因却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慌张。

在他看来,尽管苏军的突击集团已经攻到跟前,但苏军毕竟是孤军深入,他们的两翼,早已经完全暴露在了德军强大的装甲火力之下。并且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支突击部队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陷险境,还在一个劲地闷头猛攻。

曼斯坦因的判断并没有错。实际上,自苏军守卫莫斯科成功,并在斯大林格勒重创德军后,苏联上下似乎都已经产生了一种盲目的自信。

在西南方面军指挥官瓦杜丁看来,德军在经历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之后,早就被吓得屁滚尿流,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只要苏军加紧追击,就能够不停地扩大战果,德军最终肯定会被迫逃向第聂伯河。

(瓦杜丁旧照)

偏偏更可怕的是,斯大林当时的想法,竟然和瓦杜丁完全一致。

于是,苏军气势汹汹地撵着德军不停撤退,一路又推进了几百公里。到哈尔科夫被攻下之后,苏军的后勤补给已经完全跟不上前线部队的进攻速度了。

对于哈尔科夫的失守,了一通脾气。他命令曼斯坦因不惜代价,要立刻收复哈尔科夫。但曼斯坦因却认为的有问题,拒绝执行命令。他认为,德军应该暂不理会攻占哈尔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反而应该首先解决掉冒进的西南方面军。并且尽管己方的补给燃料已经十分匮乏,但曼斯坦因断定,苏军的后勤问题肯定更加严重。

最终,同意了曼斯坦因的冒险。

随即德军向西南方面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激战之后,苏军第六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的八个军、十个步兵师遭到了沉重打击。但由于天气原因,德军始终未能对苏军进行有效包围,这就让西南方面军得到了撤退的机会。

就在西南方面 *** 危为安后,刚刚攻占哈尔科夫的沃罗涅日才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遭到了德军的多面夹击。

(斯大林旧照)

为了援救沃罗涅日方面军,斯大林迅速抽调了三个集团军赶往支援。但他的命令才刚刚下达,德军攻下哈尔科夫的消息便传了过来。而别尔戈罗德也在德军“劳斯”军的进攻中失守。

攻下哈尔科夫后,德军继续向败退的苏军发起了猛烈进攻。一直到3月20日,斯大林派遣来增援的第一坦克集团军、第二十一、六十四集团军抵达战场后,德军才停止了追击。

此时苏军已经退过了北顿涅茨河,他们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南面,建立起了阵地,随时应对着德军的突然袭击。不过此时的德军也是筋疲力尽,短时间内无法再发起进攻了。双方进入了短暂的休战期。

这场哈尔科夫战役,以德军的胜利告终。根据德国公布的数据,他们在这场战役中消灭并俘虏的苏军有5万多人。但根据1993年俄罗斯公布的数据来看,苏军在这场战役中,最少损失了十万人。不过,德军自身也是损失惨重,尽管兵力损失并不多,但坦克损失却高达六成。

哈尔科夫战役,是德军在东线战场的最后一场胜利,对整个二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德军溃败的情况下,曼斯坦因力挽狂澜,成功止住了颓势,最终避免了东线战场的崩溃。

有二战专家推测,如果没有这场战役,德军很可能会一泻千里。苏德战争也大概率会在1943年便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