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天气15天预报_通道天气预报最新
1.长江中下游为什么会干旱?大神们帮帮忙
2.7月26日淮南发布雨情信息及天气预报26号淮南天气预报
气象观测预报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的出现为气象观测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气象卫星上装有各种气象遥感器,能够遥感地球及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能够探测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地面。地面台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气象云图就是根据气象卫星发回的气象探测资料绘制的。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有两种,一种是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各种不同的云系和经纬网络;一种是极轨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海洋、云层、高原、沙漠、冰雪、植被和河流。卫星云图还分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全景云图和区域云图。直接从卫星上接收的云图只是黑白图像。为研究的方便和使观众易于看明白,气象工作者为云图画上国境线、城市标记,并根据光谱原理对云图进行了色彩加工,使之接近人的视觉习惯:绿色表示植被;赭**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等等。由于大片云系会反射太阳光,气象卫星接收到的各种云系的信号是灰白颜色,因此我们从卫星云图看到的大片降雨云系的色彩是灰白的,而不是浓黑色。
制作卫星云图的工作相当复杂。每天早上值班天气预报员要确定天气预报使用的云图种类。气象中心的人员按需要将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包括云图定位、拼接处理、投影变换、几何畸变校正、辐射畸变校正、绘制等压线和等温线等。通常每天接收两次极轨气象卫星的图像资料,每次接收到的是相邻三个轨道(每个轨道约横向3000千米宽)气象资料,这些资料经过投影拼接才能得到一张可完全覆盖中国的气象云图。接着还要进行彩色合成及局部放大。另外,每隔半小时还要接收一次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它覆盖约四分之一的地球表面。将这些云图做成动画片形式可生动显示各个云系的变化,据此可对天气系统的趋势作出预测。
1960年4月,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证明了使用卫星进行气象观测的巨大价值和优越性。气象卫星观测的地域广阔、观测时间长、观测数据汇集迅速,因而能提高气象预报的质量,对长期天气预报更有重要意义。气象卫星所提供的气象资料已被广泛用于日常气象业务、气象科学、大气物理、海洋学和水产学的研究。气象卫星的发展和应用异常迅速。气象卫星逐步由低地球轨道扩展到太阳同步轨道,再进一步发展到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就可以实现对全球的气象观测。目前全球性的气象卫星观测网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及时性,并能预先预报灾害性天气,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0年代初,中国已对气象卫星技术和大气遥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从7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国外气象卫星发出的资料,对云图分析、红外和微波遥感以及天气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80年代,引进了美国“泰罗斯-N”系列气象卫星单站接收处理系统,1986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在电视中播发了卫星气象云图和气象预报。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中国先后发射成功两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卫星气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云一号”的主要遥感设备是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3000千米,星下点分辨率1.1千米。各通道分别用于拍摄白天云图,昼夜云图,水、冰、雪和植被图像,海洋水色图像,地表、海面温度及图像。星上其他重要设备还有三种图像传输系统和计算机。卫星为1.4×1.4×1.2米的六面体,重900千克,运行轨道高度为901千米,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地面系统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地面资料接收站和设于北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资料处理中心构成。广州和乌鲁木齐接收的资料通过通信卫星实时传送到中心,北京的资料通过微波传至中心。中心对气象卫星资料进行处理,制成卫星云图,供气象研究和预报使用。在这两颗卫星正常工作期间,中国气象预报工作用了自己的高质量卫星云图。除使用“风云一号”卫星的云图外,中国通常都是接收和使用美国的“诺阿”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的“葵花”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资料。
长江中下游为什么会干旱?大神们帮帮忙
《兰州天气》。《兰州天气》是兰州一款天气预报软件,为兰州人民提供准确的本地天气预报服务,帮助用户更好的了解兰州的实时天气情况,合理的安排出行,避免因天气原因带来不便。《兰州天气》是兰州市气象局官方手机应用客户端,客户端不仅提供了本地区域内权威的天气信息,还为决策用户提供了基于地理信息(GIS)的气象资料信息和决策产品信息,为气象信息员提供了随时随地进行灾情信息集上报的快速通道。应用介绍:城市天气、实况监测、气象产品、应急响应、气象动态。
7月26日淮南发布雨情信息及天气预报26号淮南天气预报
核心提示 从今年1月开始,长江中下游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 据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仍较少,可能导致旱情持续和发展。 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渴” 5月2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在接受记者访时表示,从今年1月开始,长江中下游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可以说是一个极端气候。 据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仍较少,沿江一带降水量不足10毫米,日最高气温将在32℃—36℃之间,高温少雨可能导致旱情持续和发展。 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 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 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5月20日,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最新干旱监测显示,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大规模增雨作业 5月21日至23日早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降雨,湖北东部和西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浙江中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30—50毫米,湖北东南部和江西西北部降水量有60—90毫米。 为增加降雨,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旱情,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此次降雨过程的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空中、地面增雨作业。 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334次,起到了很好的增雨效果。 气象专家指出,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必须要有云和降水形成的天气条件;若要效果好,云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如云的厚度要在2000米以上、云底高度要小于2000米、云外向云中输送的水汽要充足等。 这次降雨,对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壤墒情有利,但库湖蓄水增加不明显。 三方面原因导致干旱 周兵介绍,通过初步分析,国家气候中心认为,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 目前,西太平洋(10.15,0.01,0.10%)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多年平均状况偏北、偏强,西脊点偏西。在对流层中低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因此,造成无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而往年,江南一带在春季由于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影响,会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春季连阴雨。 其次,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 在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随着热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影响我国水汽的通道通常有三个——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孟加拉湾以南越赤道西南气流和来自南海及其以东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气流,但目前三个通道的水汽输送总体偏弱。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对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对流层整层水汽收支的分析诊断,该地区在5月有很大的水汽流失,因此缺乏降水的物质条件。 此外,今年以来,冷空气活动显著且势力强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形成冷暖交汇的局面。 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冷空气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4月,影响我国东部的冷空气均为全国型,其势力强大,不利于热带系统向北推进。 即使干旱,也要有防洪准备 持续干旱,是否意味着今年长江防洪形势会有所缓和? 周兵认为,从气候意义上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在梅雨期里会表现出多次暴雨过程,带来大量雨水。目前,离气候意义上的入梅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这段时间表现出干旱迹象,但梅汛期年际变率大。因此,全力投入抗旱的同时,对长江流域的防汛不能麻痹大意。 周兵介绍,未来长江的防汛抗旱形势,可能同时表现出旱、涝两方面情况,长江流域的伏旱和高温热浪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密切关注环流形势的变化和转型,一旦其变成稳定的有利于降水或梅汛期形势的大气环流系统,降水就可能迅速增多。 “我们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发现,历史上我国其他地区曾出现过旱涝急转或逆转的局面。所以,一方面我们会做好各项抗旱工作,另一方面防洪形势也不容低估,要给予密切关注。”周兵强调说。 气象专家同时指出,西南及华南地区雨水相对较多,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防御局地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城乡内涝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
淮南市气象台7月26日08时发布雨情信息及天气预报:
昨天08时至今天08时我市部分地区出现阵性降水,降雨量均在5毫米以下。
预计未来三天,受台风“烟花”影响,我市有明显风雨天气。
具体预报:26日雷阵雨25~29℃;27日中雨转大到暴雨25~27℃;28日大到暴雨24~27℃
暴雨防范的主要措施:
1、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应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的地段,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
2、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
3、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或堆砌土坎,危旧房屋或在低洼地势住宅的居住人员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4、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5、注意夜间的暴雨,提防旧房屋倒塌伤人。
6、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
7、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8、雨天汽车在低洼处熄火,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应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9、在山区旅游时,注意防范山洪。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须特别注意。
暴雨前的防御准备:
1、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要将垃圾、杂物丢入马路下水道,以防堵塞,积水成灾。
2、暂停室外活动,学校可以暂时停课,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地势高的地方。
4、检查电路、炉火等设施是否安全,关闭电源总开关。
4、提前收取露天晾晒物品,收拾家中贵重物品,把它们放到高处。
5、检查房屋,如果是危旧房屋或处于地势低洼的地方,应及时转移;家住平房的居民应在雨季来临之前检查房屋,维修房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