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武汉国庆景点交通管制和拥堵区域提示

2.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天气变化

3.成都长沙武汉的气候如何?

4.国内各个地区旅游的最佳季节!

5.巴厘岛有哪些美食

9月7日武汉天气_武汉7月9号天气

我国可分为5个气候区,分别是: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气候。每个气候区都有各自的气候特点,建筑设计应当针对这些气候特点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下就对五大气候区中挑选的代表城市分别对其气候进行分析,并阐述当地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

一、严寒地区代表城市——呼和浩特

1、呼和浩特气候特征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图2.1.1)。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极端气温最高38.5℃,最低-41.5℃。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时。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2、蒙古民居蒙古包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图2.1.1)。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积起来。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蒙古包的搭建选址非常讲究。夏营盘的蒙古包搭建在平坦开阔 、高原凉爽之地,冬营盘则选择山前避风之处。这些适合气候特征的选址与蒙古包顶窗苫毡、底部围毡(哈雅布琪)的开闭相配合,使蒙古包在炎热的夏季通风凉爽、酷寒的冬季温暖祥和,仅 靠草原上少量的牛粪即可维持日常的能量消耗。蒙古包冬暖夏凉,还因为它球体的造型,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蒙古包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域和生活方式印记,它建设周期短、结构灵活、施工技术简单、建造速度快、结构整体性好,抗震耐久、保温隔热(词条“隔热”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所用材料均与环境友好。这些特点正好符合当代设计界不断追求的绿色设计理念。

二、寒冷地区代表城市——延安

1、延安气候特征

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梁峁沟谷纵横,地表支离破碎,起伏大,坡度陡。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低温霜冻、冰雹、干热风、连阴雨。年平均气温9.9℃,年平均最高气温17.2℃,年平均最低气温4.3℃,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3.1℃,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5.5℃,极端最高气温38.3℃(2000年7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3.0℃(1991年12月28日)。

2、陕西黄土高原窑洞

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窑洞一般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洞口都朝阳,这样便于阳光照射。最简便的窑洞就是直接挖土形成的窑洞土窑洞;将土窑洞用石头加固,就成石窑洞了。

黄土高原上阳光充足,干旱少雨,木材资源缺乏,地形上沟壑纵横交错,而且黄土高原土质好,地下水位低。窑洞利用土层保温蓄热,改善室内热环境。也就是说、窑洞建筑的主要优点来自土壤的热工性质,厚重的土层所起的绝热作用使其温升很低,温度波动在土壤中仅有一定的深度,在此

深度以外就无波动影响。陕北的沿崖窑洞利用山地地形,效果更好。窑洞不仅有适合人、畜居住的冬暖夏凉条件,还是一个良好的天然冷藏库。

三、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温州

1温州气候特点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从大陆吹来的偏北风,气温较低,雨水较少,湿度蒸发较小。这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且四季分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偏南风,湿大雨多,气温较高。春季天气多变,时常阴雨连绵。秋季大气较稳定,常见"秋高气爽"天气。全年气候总特点是:温度适中,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多样。温州常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这是人类活动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根据温州气象台历年各月逐日逐时气温记录及人的冷热舒适要求,温暖舒适期(10-28℃)每年长达9个月,出现时数可达6500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4%。全年>0℃活动积温约6500℃,无霜期275天,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但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词条“密度”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受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江南民居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词条“门”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图2.3.1);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江南民居也往往利用天井来组织门窗(词条“门窗”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设计,南墙尽量开窗或隔扇门,以引导南风入室;槛窗下的槛墙有的设有透空栏杆,以增加通风面积;支摘窗,上面可支起,下可摘除,都可以调节风量;推拉窗则可推可拉;还有中轴转窗可以成片开启,调节角度和开口大小,引导南风;特别是横批窗,冷空气从窗下部进入,从上部流出,形成热压通风。

江南民居还讲究风水(图2.3.2),“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现在看来也是适应当地气候的表现。

四、夏热冬暖地区——广州

1、广州气候特点

地处北温带与热带过渡区,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南亚热带季风气侯,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8%。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

2、广州西关大屋

该区俗称"西关"。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西关古老大屋”。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这种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广州的高温天气时间长,从前没有电风扇和空调,西关大屋的设计十分周到。采用整齐封闭的外墙(图2.4.1)以减少太阳辐射(词条“太阳辐射”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也能防火和保持私密性。建筑利用起伏的坡屋面、小庭院、天井、敞厅、青云巷、天窗、高侧窗、疏木条、各种通透的门窗来组织自然通风(如脚门、趟栊和大门),在炎炎夏日中显得格外阴凉。

五、温和地区——西双版纳

1、西双版纳气候特征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的南端,属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在21℃。干季从11月至翌年4月,湿季从5月至10月。终年无霜雪。年雾日达108—146天。景洪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1.1℃,极端最低气温2.7℃,常年适于旅游观光。 西双版纳因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一年只分为雨季和旱季两季。雨季长达5个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则长达7个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

2、西双版纳"干阑"

云南西双版纳属于亚热带气候,常年气温高,年降雨量大。居住于此的傣族居民为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就地取材,用竹木建造了干阑式住宅(图2.5.1),底层架空,四周无墙,只有几排柱子支承上面的重量,木或竹的楼面留缝,使较凉的空气从底层透人,改善微气候。底层一般用作厨房、畜圈和杂用,二楼储藏粮食。底层和第二层外墙不开窗,上两层为住房,向外开窗,内侧为廊,连通各间。设凉台,屋顶坡度较大,多采用“歇山式”以利屋顶通风,飘檐较远,重檐的形式有利于遮阳、防雨。平面呈四方块,中央部分终日处于阴影区内,较 为阴凉,为族人议事、婚丧行礼及其他公共性活动用。

六、特例城市代表——武汉

1、武汉气候特征概述

武汉在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图1.1.1),根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 (见图1.1.2),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

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与所在的同气候分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水文状况。武汉地处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点尤如锅底,四周山地环抱,地面散热困难,使得蒸发的水气不易分散,使气温不断升高,又因地处在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处,气候与其他城市明显不同。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为什么给人感觉闷热呢?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水气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所以给人很不舒服闷热的感觉,一般到夏天在没有空调比较难入睡。到了九月,气温也可能达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气温不再很高,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或超过。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十分厉害,超过10度的降温很常见,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武汉大 部分家庭是没有安装暖气的,因此家中觉得比较阴冷。三月后进入初春,气温回升很快,最高气温可以到达20多度,但是低温还是比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间气温下降15到20,大雪纷飞。

2 、武汉气候适应性建筑

1)青城国际

青城国际项目(图1.2.1)位于青山之核——和平大道与建设三路交会处,总占地面积1.6万平米,总建筑面积6.5万平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5.3万 平米,商业00平米,青山区文化中心6000平米。

青城国际拥有良好的室内室外环境、36.4%的高绿化率,还配备高效能建筑设备(词条“设备”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和系统以及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有两大水系统规划设计和七大节水措施;优质的节能建材与典范的采光通风户型;智能化与人性化的管理。

太阳能热水系统、雨水回用系统、外墙内保温系统、双层中空玻璃等七大低碳科技的运用,使青城国际建筑节能指标远超出国家规定的节能50%的标准,其减排、降耗等综合效益更是十分显著。

外墙内保温技术,冬季可提高室内温度6-10℃,夏季可降低室内温度6-8℃,不仅适应了武汉冬冷夏热的气候特征,降低了建筑能耗,更通过减少空调的使用而极大降低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双层中空玻璃和断桥隔热彩铝门窗这两种建筑材料,既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又能够为房子保温、隔热、隔音(词条“隔音”由行业大百科提供)、降噪,提高居住品质。

2) 武汉火车站

武汉火车站位于武汉市青山地区杨春湖东侧容家下咀附近, 为一座新建的大型现代化高速火车站, 是正在建设的京港高速铁路的重要站点, 已于2009 年12 月投入运行。

武汉站整体采用“千年鹤归造型”(图1.2.2), 凸显湖北特色。该造型寓意为充满灵性的千年黄鹤, 惊叹家乡变化翩然而归。建筑中部突出的60m 高大屋顶, 预示着武汉是湖北也是中部省份崛起的关键地点。九片屋檐同心排列, 又象征着武汉九省通衢的重要地理位置。正是在这翩翩起舞的九片屋檐上, 整

齐的排列着一排排太阳能硅晶(词条“硅晶”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板, 向火车站站体提供清洁的电能。

另外武汉火车站还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冬天,从100米的地下取温度高于地面的地下水,形成交换,提高室内温度。夏天,取地下凉水为室内降温。

武汉站所采用的这种地源热泵系统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显著。从典型项目测试的情况来看,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高于常规电制冷机组供冷+锅炉供热系统约20%-30%,高于风冷热泵系统约30%-40%,减少一次能源(化石能源)使用量50%-60%。夏季减少了冷却塔的飘水损失,减缓了城市热岛效应;冬季无燃烧过程,对终端用户来说无污染物的排放。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有效改善湖北武汉地区的能源结构。

2021武汉国庆景点交通管制和拥堵区域提示

1、夏季高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着;

2、地形的影响。重庆、武汉和南京都在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点犹如锅底,四周山地环抱,地面散热困难,使气温不断升高;

3、这些地方水田网密布,水汽多,湿度大,人体出汗后不易蒸发,出汗的散热效率大大降低,高温加高湿,更使人感到闷热。

4、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多;

扩展资料

三大火炉

火炉,指夏季炎热城市。最早始于民国时期,当时长江流域的中下游段重庆、武汉、南京夏季气候炎热,故被传称为“三大火炉”。

民国时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片夏季高温区,南京市、武汉市和重庆市,一年中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日子达7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所以人们也称这三大城市为“三大火炉”。

不是指这三大城市气温高的异常,而是作为知名城市,她们的热更容易被记住,被历代文人墨客宣传的结果。

201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榜单,通过综合分析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气象资料,首次向公众权威公布中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综合分析的结果是,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由于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变化,火炉城市开始产生变化,部分地区高温日增幅明显。部分城市开始不断植树造林,传统火炉中以南京为代表的炎热程度逐渐与江南、华南地区其他都市相比大为减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大火炉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天气变化

在武汉也有不少的旅游景区,国庆节期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天气晴好,在此期间在武汉旅游的朋友们注意啦,出行需要提前规划好线路尽量避开高峰时段和易堵线路错峰出行。

东湖、户部巷、黄鹤楼等热门区域周边有临时交通管制

10月1日至7日,每日9:00—18:00,沿湖大道(梨园广场北路至黄鹂路)、梨园广场北路、鲁磨路(团山路路口至樱花园大门)、植物园路(团山路至鲁磨路)实施本埠9座以下(不含9座)小型客车按车牌尾号分单双日通行(出租车、公交车、大中型客车、新能源车、外埠车辆除外)

10月1日至7日,每日9:00—18:00,东湖磨山区域(鲁磨路团山路路口→东湖通道鲁磨路地面层→东湖通道管理中心→鲁磨路植物园路路口→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园路团山路路口方向)实施机动车单向通行。

10月1日至7日,每日9:00—22:00,武昌路南向北,实施机动车单向通行;10月1日至7日,昙华林路(云架桥至胭脂路)、胭脂路(花园山至昙华林)全天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及停放;10月1日至7日,宏基客运站进站大客车全天按照“津水路→首义路→张之洞路→紫阳东路→调头高架平台→南门”的绕行线路进站。

除了这些,一旦人流车流量过大,还有一些预备措施将会实施。

梨园区域严重拥堵时,临时封闭梨园广场南侧调头通道,由欢乐大道及徐东大街来向车辆一律沿东湖路直行;东湖路新华社湖北分社门前匝口临时管制,车辆一律直行通过,禁止东湖路车辆由此进入二环线主线。

户部巷区域严重拥堵时,临时封闭临江大道(中华路至大成路),车辆一律绕行。

武汉交警提醒,将根据道路通行状况,视情采取临时通管理措施时,交通参与者应服从交通民警辅警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

地标景区压力不减乡村景点热度升高

根据大数据分析,202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国内游人数将达到6.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预计自驾车出行量较中秋节假期继续增多;市内各大商圈和热门景区预计将成为市民出行集中地。

长假期间预计外地游客增多,市内地标景区将迎来近期客流高峰,如黄鹤楼、长江大桥、汉口江滩、武汉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武汉园博园、东湖风景区、昙华林、欢乐谷等城区地标景区活动丰富,预计客流、车流集中,假期出游热度高,周边的黄鹤楼东路、龟山南路、沿江大道、芦沟桥路、宏图路、园博园东路、黄鹂路、鲁磨路、团山路、欢乐大道辅道等道路交通压力始终较大。

蔡甸花博汇、黄陂木兰草原和新洲凤娃古寨等远城区景点举办各种活动,预计将吸引游客前往,周边道路车流将相对集中,前往景区的120乡道、043县道、官塘街、火塔线、岱黄高速、123县道、木兰大街、汉施公路、G230、G318、知音湖大道、S105、龚侏路预计在假期前两日的11至19时易发生严重拥堵,有夜间活动的景区还将有一波夜间车流集中出行的高峰,道路交通压力较为突出。

商圈周边停车场的进出通道将成为主要拥堵区域

近期武汉市商务局推出“金秋消费季”系列消费促进活动,王家湾商圈、永旺梦乐城、万达广场、奥特莱斯、武汉荟聚、中心百货等大型商圈纷纷推出国庆节日特惠,在湖北消费券的加持下,预计国庆期间消费活力大增,预计商圈及周边停车场的进出通道拥堵最为突出,拥堵时间可能主要集中在11时至14时和16时至20时左右。

在假期前一天与假期前两日,商圈周边道路可能出现拥堵范围广、拥堵频次多、拥堵时间长的现象。

江汉路拥堵道路主要为京汉大道、中山大道、江汉二路、民生路、黄陂街、沿江大道等;

楚河汉街拥堵道路主要为松竹路、楚汉路、中北路;光谷步行街拥堵道路主要为光谷广场转盘、步行街南路、民族大道、利嘉西路等;

武广拥堵道路主要为解放大道、武商路、武展西路等;

武汉江辰天街拥堵道路主要为青年路、马场角路、马场角小路等。

预计以上道路在假期的12时至20时期间易发生严重拥堵现象,部分路段拥堵可能将贯穿全天。

9月30日全天交通拥堵压力最大

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在9月30日(假期前一日)出城车流与通勤车流叠加,全市达到拥堵延时指数最高峰,交通压力最大,预计全市交通自15时开始出现中度拥堵,16时至19时呈现严重拥堵;预计假期首日9时至11时出现一波进出城高峰,但比前一日拥堵程度总体降低;从10月6日开始陆续出现返城交通流,但较为分散。

预计高速出城方向在9月30日(假期前一天)18时至24时、10月1日(假期首日)7时至11时为高速出城的两波拥堵高峰,且假期首日的拥堵里程高于节前一日;返程较为平稳,无明显高峰。

假期前一天晚高峰出城交通压力主要集中于北往黄陂、孝感方向,西向东风大道武汉绕城高速、蔡甸方向,南向白沙洲大道青郑高速方向,东往雄楚大道、关豹高速、欢乐大道、武鄂高速方向;宏图路、金桥大道、东风大道、雄楚大道、汉阳大道、江城大道等进出通道出城车辆与通勤车流叠加,预计会出现长时间的严重拥堵现象。

10月1日出城交通压力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欢乐大道、金桥大道、白沙洲大道、盘龙大道方向;10月5日至7日返程期间进出城道路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另外,假期前一日,预计纸坊大街、常青三路、二十一号公路、宝丰路高架、丁字桥路、晴川大道等道路拥堵延时指数较高,且较平常上升幅度达30%以上。

国庆期间预计全市交通流量排名靠前的收费站主要有汉蔡高速琴台收费站、岱黄高速府河收费站、青郑高速武昌收费站,日均流量可能超过3.5万辆/日。

三大火车站中

汉口火车站周边交通压力最大

三大火车站周边交通在假期前一天与假期首日拥堵最为突出,预计拥堵最高峰出现在9月30日,可能达到严重拥堵状态。

汉口火车站周边交通压力最大,周边的发展大道、金墩街、汉口站横路、青年路、银墩街、常青一路可能会在9月30日、10月1日的8时至22时出现长时间的拥堵现象;10月2日至5日,周边路段拥堵主要出现在每日11时至17时;10月6日至7日为返程高峰,周边路段在14时至16时可能出现长时间的严重拥堵。

武昌火车站周边的中山路、紫阳东路可能在9月30日的10时至23时易发生持续拥堵,1日、6日、7日的9时至11时拥堵较为集中,另外火车站周边的梅家山立交、大东门转盘、小东门路口等节点交通压力也将显著提升。

武汉火车站区域预计总体相对较为平稳,拥堵消散较快。周边道路预计在9月30日的13时至23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1日至7日,欢乐大道、团结大道易出现短时拥堵现象,白云路、黄鹤路受火车运送班次的影响,拥堵持续时间较长且主要集中在白天7时至8时以及10时至15时。

成都长沙武汉的气候如何?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俗话说:“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 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

芒种

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这时太阳到达黄径75°。从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对于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时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春争日,夏争时”,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芒种忙,下晚秧”,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要特别注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芒种后,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圩田好作,五月(农历)难过”的农谚体现了在抗灾能力极低的旧社会农民对梅雨成灾的忧虑。在“样样都忙”的芒种之时,防汛抗灾工作千万不可放松。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大暑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一般来说,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平均每年炎热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显得重要。另外,夏季多种作物害虫活跃,在高温下施药防治更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回答者:非常来客007 - 举人 四级 8-23 15:1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2 条

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回答者:黄昱恬 - 举人 五级 8-23 15:08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回答者:啄B木W鸟 - 副总裁 十一级 8-23 15:09

国内各个地区旅游的最佳季节!

成都:挺潮湿的.气候还算可以。比较舒适

武汉:.武汉人的皮肤也一般.地方挺大的。也是夏天很不恶劣。

长沙:和武汉的感觉很相似.没感觉有多么突出的气候优点和缺点.不干燥.不太适合居住,其实在长沙住过的人都知道,长沙的气候是非常怪异的。夏天,绝对地炎热至极绝对不比深圳差。冬天的冷,很有南方的特点。

巴厘岛有哪些美食

北京:四季分明,夏热多雨,秋爽冬寒,春短干旱。1月平均气温-5--10℃,7月24-26℃,年较差15-30℃。无霜期约6个半月(4月初起)。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北京旅游四季皆宜,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游览景点。但要注意春短风多,夏季气温高达30度以上,秋季是北京最美丽的季节,此时秋高气爽,风和日丽。

天津

天津: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气候-4-6℃,七月约26℃,最高曾达39.6℃。无霜期长约6个半月(4月初起)。年降水量500-700毫米,70%以上集中在夏季。

天津与北京相临,冬季的最低气温略高于北京。旅游四季皆宜,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游览景点。秋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凉短促,冬季寒冷期长约6-7个月。1月平均气温-10以上,7月20-23℃。日较差大,大陆性气候明显。年降水量300-400毫米。

呼和浩特冬春干旱、多沙尘暴,6~9月是旅游的黄金季节。但夏季草原昼夜温差近20℃,应备好长衣、裤。

济南

济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晴高爽,冬寒干燥。1月平均气温约-4℃,七月约28℃。河湖结冰期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

济南旅游四季皆宜,但欲观闻名的趵突泉一般应在2~3月和7、8、10月;如到附近的泰山游,以4~11月为佳。冬季要有积雪时,景色才出奇。

上海

上海: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寒冷,最冷1月平均气温3℃左右,最低气温可达-5--7℃,最热7月平均气温27℃左右,7~8月最高气温可达36-37℃,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0.2℃。无霜期长约8个半月(3月底起)。年降水量1100毫米,6月中旬至7月上旬,约有20天阴雨连绵的梅雨期,7~9月沿海常有台风侵袭,并伴有暴雨。

上海旅游一年四季皆宜,最好避开梅雨期,夏季游注意收听气象部门关于台风来临的警报。

海口

海口:海口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小于15℃,具海洋性气候特征。1~2月最冷,平均气温17.2℃,7~8月最热,平均气温约27℃,年日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

11月到翌年5月是旅游的最佳时节。海南岛的东部被称为"台风走廊",因此夏秋旅游别忘记收听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警报。

武汉

武汉:武汉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一月平均气温4℃,七月28.8℃。武汉市有"火炉"之称,最高气温35℃以上的炎热天有22天,此时相对湿度在70%以上,气候闷热,是我国夏热中心之一。

武汉夏季酷热,三伏天昼夜温差极小,武汉旅游应避开高温期,秋季旅游是最佳季节。

黄山

黄山:黄山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1月平均温度-3℃,最高温度0.6℃,最低-6.2℃;7月平均温度17.6℃,最高温度20.5℃,最低15.3℃。

黄山一年四季皆宜游览,景色各异,特色诱人。山脚和山顶气温相差大,要注意备足防寒衣物。特别是冬天观雪景。

哈尔滨

哈尔滨:隆冬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22度,盛夏7月的平均气温约21度。年降水量在450-700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哈尔滨四季可游,但冬季(12~1月)、夏季(7~9月)两季是最佳季节。冬季银装素裹,到处可以看到与江南水乡?h异的冰天雪地景色;夏季气候宜人,是避暑的理想去处。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世界离海最远的城市,干旱少雨,明显的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5.2℃,7月~8为25.7℃;年平均降水量194毫米;春秋短、冬夏长,昼夜温差大。

6-10月是到乌鲁木齐旅游的黄金季节。此时温度适宜,花木争艳,瓜果飘香。注意即使是初夏和秋季到这里旅游,也应适当的带上防寒衣物。

银川

银川:四季分明,冬长严寒,夏短少雨。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1月平均气温约-8℃,7月约22℃。无霜期长5个半月左右。年降水量约700毫米,夏季降水占60%以上。

银川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雨少、干燥,风大沙多。最佳旅游季节为5-10月份。5-8月应准备夏秋两季服装,9、10月份应携带冬装。

西宁

西宁:西宁日温差大,年温差小。1月平均气温约-15℃,7月约16℃,无霜期约6个月(始于5月初);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西宁旅游,春、夏秋皆宜,但夏季是最佳季节。夏季,气候凉爽宜人,理想的夏游避暑胜地。若到其西150公里处青海湖旅游,夏季的日平均气温10℃左右,中午最高温度22℃,盛夏7月的夜晚气温可达2℃左右。心脏病患者应注意,这里的海拔3200米左右,比海平面缺氧约20%;春秋旅游防寒衣必备。

兰州

兰州:地处中国地理的几何中心,有"陆都心脏"之说,地处山间盆地,形成"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的独特气候。1月平均气温-6.9℃,7月为22.2,最低气温在-13~-16℃之间;7、8月平均最高气温29.2℃,秋季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22.1℃和10.7℃;冬季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8.2℃。年降水量328毫米;无霜期179天。

兰州旅游四季皆宜,3-9月最佳。但这里气温日交差大,应根据季节不同,适当带些防寒衣物。

拉萨

拉萨:海拔3700米,空气稀薄、少雨多风,日照充足。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热。1月平均气温约-4℃,7月约15℃,昼夜温差大。无霜期始于7月初,长约2个半月。

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每立方米的空气含氧量,相当于平原的62%~65.4%,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不宜前往;3~10月是到西藏旅游的好季节,这里夏天气压升高、气温、湿度等都优于其它季节。所有季度赴藏旅游,都必需带防寒衣。高原强烈持久的太阳辐射,防晒物品必备。

重庆

重庆:冬天温暖,夏天炎热。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零上5℃。夏季气候闷热,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9℃左右,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4℃,是中国长江流域夏日三大"火炉"之一。全年无霜期长达10个月(始于2月初)。年降水量约1100-1300毫米。重庆河谷冬春多雾,有雾都之称,雾日在100天以上,最多可达200天。

重庆旅游的最好季度是春秋和冬季,夏季酷热不宜前往。

昆明

昆明:四季如春。1月平均气温约10℃,7月21-25℃。无霜期2月初起,长达11个月左右。日交差8-10度。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5-10月降水占全年的85~90%。

昆明的气候四季不分明,但干湿季分明。1-2月气候温和,是旅游的好季节。7月下旬是彝、白、纳拉、蒙古等族的"火把节"可去昆明附近的石林游览,又可观赏火把节的盛况。7~8月,全国大部地区天气酷热,而昆明气温在20~25℃之间,这里是避暑胜地。

成都

成都:春早、夏长、冬暖;1月平均气温约6℃,7月约25℃。无霜期长达8-10个月,始于(2月初至3月初)。降水量约1500毫米。

成都市区旅游四季皆宜,但若到附近的其它地区则因地而异。九寨沟以春末到秋初为宜,9-10月最佳。春天最低温度较低、变化大,1月平均气温9~18℃,夏天平均气温19~22℃,。7~8月是雨季,雨具必备。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气温多在7-18℃,但昼夜温差大;峨眉景区随海拔不同垂直温差大,低山区与平原无大差异,中山区较山下低4~5℃,高山区则比山下低10℃左右;甘孜地区的四姑娘山,5月及12、1、2月为最好季节。12、1月平均温度-2℃,7、8月为12℃,5-10月雨水较多。

贵阳

贵州: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月平均气温不低于5℃,七月在25℃以下。无霜期长达8-10个月(始于2月中至3月初),年降水量1400毫米。

到贵阳旅游四季皆宜,若到附近的黄果树看瀑布,最佳的季节是夏、秋两季。此时这里的景色最为壮观,瀑布高约67米,顶宽84米,达全年最高记录。“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对贵州的真实写照。这里多夜间下雨,白天晴天,无论何时去,都必备雨具,适当的多带点衣服。

厦门

厦门: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20。9℃,最低4℃;8月最热,平均气温28.2℃,最高36.5。夏季可避暑,冬季可避寒,四季皆宜。但如果是夏秋旅游,别忘记收听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警报,这里是台风登陆的多发地。

三亚

三亚:地处海南岛的南端。1月最冷季的平均气温高达20.9℃,7~8月最热,月平均温度约29℃,已近四季皆夏的常夏气候。到三亚旅游自然要避开盛夏,11月到翌年5月是黄金季节。海南是台风入侵华南的通道,如果是夏秋旅游,应注意收听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警报。

大理

大理:年平均气温15.1℃,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8.7℃,最热的7月为20.1℃。年平均降水量1078.9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都是观光的好季节。7~8月到此既观光,又避暑。

碟面,脏鸭,套餐,鱼排,米饭,鸡汤,巴厘岛美食,值得推荐,不容否认。旅行的乐趣一定包括食物。完美的旅程怎么可能没有「食物」?巴厘岛位于赤道以南8度,宜人的热带气候,。请不要惊讶我用愉快来形容。亲身体验真的很舒服!很热,但不燥热,也不冷烦我。

9月中旬,每天的温度大概在20到28度,和武汉的天气预报一样,但是巴厘岛不冷不热。不用空调,偶尔开吊扇,不燥不湿。树木繁茂,花朵绚丽,果实累累。这样一来,全心全意享受美食而不担心环境,就是人生一大幸事了!我的一个推荐:竹锥餐厅(一家便宜但味道不错的餐厅)竹锥餐厅位于库塔,在著名的**巷I的中间,如果从海边走过去,大概需要五六分钟。沿途有民宿、酒吧、餐厅、网吧、商店等等。路很窄,要小心随时经过的摩托车。竹角外观简洁,外墙和天花板主要用竹子或竹条装饰。所有外国人都在这里吃饭,包括我。

这也是我在巴厘岛唯一去过两次的餐厅。这里的果汁很便宜,通常不到5元人民币。每次都点两杯,呵呵。那真的很新鲜。它非常强壮。我点了一次米饭套餐,就是说上菜和米饭都是一盘上的,味道很一般。第二次去是离开巴厘岛的那一天,点了印尼炒饭,希望能最终强化自己对这种印尼传统美食的好印象。我喜欢那个味道!而且也就人民币10元左右,比国内所谓的印尼炒饭便宜多了。好吃,好吃!我还点了一份水果沙拉,大约6元人民币。是不是很超值?在巴厘岛吃了n次炒饭,有的在餐厅,有的在酒店,都很棒!Bamboocone有一样东西也很经典,海鲜特餐(海鲜篮),里面有虾、蟹、鱿鱼等。并且金额充足,人民币50元左右。巴厘岛不要点太多菜,因为够吃了。多浪费啊。如果你不介意服务员眼中的谴责,你就挥霍吧。

推荐二:脏鸭馆(环境好,味道好,价格低)去巴厘岛旅游。怎么能不尝尝熏鸭呢?不去乌布的脏鸭馆怎么吃熏鸭?这家餐厅在网上很火!真的名副其实!在这里,吃的是味道,更是精致的花园和浪漫的氛围。就像这里的大多数餐厅一样,脏鸭餐厅没有封闭的门窗,没有房间,餐桌要么在凉亭里,要么在门廊下,稻田、椰树、鲜花、流水,一景一景。置身绿色花园,品尝经典的熏鸭套餐,你能想象出比这更浪漫的晚餐吗?可惜和我一起欣赏《脏鸭》的茉莉也是女生。

我们开玩笑说,如果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拿出戒指来求婚,那就好了。看一下两人份的熏鸭套餐。那只熏鸭分量十足!如果你想吃,你必须预订,因为准备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此外,套餐还包括一份印尼沙爹(其实是烧烤,音译)、一份青菜(像豆子)、一份虾片(印尼传统美食,随处可见,味道鲜美)、两杯果汁(浓!),一桶米。含税和服务费,总计20.2万卢比,换算成人民币不到200元。推荐三:IBU OKA烤猪饭(价格持平,味道很棒!烤猪饭也是印尼的传统饮食。

去了乌布宫对面的那家,很受欢迎!烧猪饭是用竹篮盛一份米饭,上面盖几片烤乳猪皮和一些肉。这家店看起来很不起眼,相当于一个地摊。亭子里摆着一排排矮桌,地上垫着席子,席地而坐吃饭。按照印尼的习俗,去展馆是不允许穿鞋的。哈哈,看下面的步骤。各种凉拖鞋堆了一地!可想而知,这里的人气蒸蒸日上。这种烤猪饭只供应午餐,因为烤乳猪每天都做

一顿饭约人民币16、17元,果汁约人民币4元。不会收取额外的税费。推荐四:Kakatua餐厅(环境好,味道好,价格公道)。这家餐厅在罗威纳,就在海豚广场旁边,招牌上有一只大鹦鹉。环境不错,厨房通透,可以看到阿姨们的工作。去的那天,今天门口推荐的是苹果派。

当然,我得试试。另外,我点了炒饭(不要笑我,我真的很喜欢这种东西),椰子粥,水果沙拉,果汁。价格还可以,但是有13%的税。苹果派太甜了,有点贵,价格忘了。那些特别喜欢甜食的人可以试一试。推荐五:Nuriani Warung餐厅(安静,便宜)Nuriani Warung餐厅在乌布,紧挨着我住的绿野花园。

木地板,开放式的亭子,安静的稻田,典型的巴厘岛风格。蔬菜价格相对持平,海鲜除外,大多在10元到12元人民币之间。吃饭的时候,旁边的桌子上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外,一个人静静地享受着晚餐。到了这个年纪,还能这样吗?推荐六:草莓站(Strawberry Station)也是网上比较热的一个。不过草莓站不是餐厅,只提供果汁和零食。去植物园和女神庙,然后在下山的路上来草莓站休息一下,喝一杯草莓汁,吃一个香蕉松饼做下午茶。草莓汁一大杯,清香可口,6元人民币左右。

啧啧,回味无穷。草莓站居然有个大花园,里面种着新鲜的草莓!有很多热带植物,哈哈,还有一只白鹦鹉!推荐7:金巴兰海滩烛光晚餐(浪漫之夜,价格不菲)。金巴兰有一片灰色的沙滩,最著名的是晚上海鲜烧烤的烛光晚餐。海边有数不清的餐厅,桌椅都在沙滩上,面朝大海。在细沙上感受,听海浪声,看烛光。舒服吗?很浪漫,对吧?旁边还有一个五人乐队在欢快的唱歌。说实话,在这里吃海鲜烧烤还是挺贵的。菜单上的价格是按重量算的,选起来也不便宜。烧烤用的燃料是椰子壳,烤出来的味道肯定和木炭不一样。

吃相全在情调二字。因为附近的客人点了几首美国老歌,刚好都是我喜欢的,增加了一些浪漫的感觉。推荐8号:京达马尼山自助餐(味道一般,价格还可以,但是风景独特!)我记不起餐馆的名字了。有许多观看火山和湖泊的餐馆。自助餐大约60元人民币一份,税金另计。菜没什么特别的。大部分做法和口味都不是我习惯的,但是沙拉和木瓜超级好吃!黑米粥,椰子粥,南瓜饭,椰子饭也不错。在这里,风景比美食更动人。谁在这种地方吃过饭?记得坐在最外面的桌子!在巴厘岛住了三家酒店,都是含早餐的。

免费早餐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欧式早餐,称为欧式早餐,另一种是炒饭或炒面,都配有沙拉或鸡蛋、咖啡或茶。所谓的欧式早餐,其实就是切片面包。男人大概是吃不饱,或者炒饭,或者炒面。吃了这么多炒饭,没人做不好。不贵,绝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