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气象预警平台系统_气象预警平台

金风科技——国际化的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FreeMeso是金风科技推出的风能与气象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集成了风电场选址、个性化定制、风电场发电量核算及经济评价、气象预报预警等功能的3D DIS可视化平台

“风机选址”一直都是风电场投资尤为重要的一环,因为这对一个项目的整体投资回报有着重大影响。过往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时间的工作就这样被Freemeso平台轻松搞定了!

面临问题 为了让用户有着更好的使用体验,需要对产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而且距离第一次发版已经有2年之久,在使用体验上暴露问题较多,因此金风科技委托peopeo决定重新塑造产品体验。

问题:目标用户普遍反应操作复杂,学习成本高,因此,流程优化、提升使效率成为了首要问题。

解决方案:专业是产品设计成功的关键,在设计之初,相关技术开发人员和我们的设计师进行了多次沟通和面对面访谈,设计团队成员通过紧凑高效的学习,快速切入专业细分的风力与气象服务系统领域。在对此系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才开始着手发现问题与解决的阶段。

第二步就是,梳理架构。以“体验友好”和“使用高效”为目标驱动产品。 强化资源搜索、风场规划、资源参数三个高频操作;弱化测量距离等低频操作,归到常用工具内;打印屏幕、使用手册等边缘功能,直接砍掉有些过于极端,所以把它们收到了辅助工具里,常态为收起。

问题: 1.设计语言比较老旧,桌面端和移动端缺乏统一性。 2.视觉认知规范建立。 解决方案: 针对色彩、排版、图标、控件等不同作业类别执行个性化的设计规范。营造理性、高效、精准的产品体验。 色彩规范: 基础色运用于文字、控件、等页面基础结构部分。功能色运用于关键功能图形、按钮等需要用户注意的主要功能部分

ICON规范

河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气象灾害预警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根据相关规定,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这些气象预警,警示了人民群众做好准备。然这些预警也都是由专业的人员机构来规定的,做这项事情的就是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了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然后和国务院有关部分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范围内的灾害防御工作。地级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就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按照职责的分工,一级一级做好本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第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一条 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预警信号,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预警信号,是指有发布权的气象台站为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而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分为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寒潮、道路结冰、干热风和霾等。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见附件)。

当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第四条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预警信号级别和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农业、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通信、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安全生产监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公安、旅游、电力等有关部门应当参照本办法附件中的预警信号防御指南,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工作的协调机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制定预警信号制作、发布的业务流程并报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广播**电视、通信、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旅游等相关部门应当与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密切配合,建立及时传播预警信号的工作机制,制定传播预警信号的具体办法,保证预警信号传递畅通、传播及时。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警信号制作、发布与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预警信号传播设施。第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等有关部门应当做好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第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负责发布本预报服务责任区内的预警信号。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包括:发布单位、发布时间、气象灾害种类、预警信号级别、出现时段、影响区域和防御提示等。第十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网、互联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同时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并通报有关部门。第十一条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电信运营企业应当在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后15分钟内开始传播该预警信号信息,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在传播预警信号时,未经气象台站同意,不得更改预警信息的内容和关键用语;不得转载其他媒体播发的气象信息。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后,应当根据防御气象灾害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职责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或者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第十三条 学校、医院、商场、企业、矿区、城市广场、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利用电子显示装置或者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范工作。第十四条 气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号的发布出现重大失误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在传播预警信号时擅自更改预警信息的内容和关键用语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情节较轻的,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